有許多文學作品都承擔了道德拷問,對自我和對人類的道德發出疑問。有時候我們說一個作品比較厚重、有分量,常常是指它的道德拷問和道德辯解的含量。這不是說文學一定要討論道德問題,那樣就變成道學了。有很多大家喜歡的作品并不牽扯道德,就是講風花雪月,甚至還可以嘲笑道德。但這種缺少道德含量的文學作品,往往會令人感到輕薄,所以說,文學最震撼人靈魂的力量,恰恰是它所承載的道德。
國外有一些很著名的拿道德來拷問自身的作品。如托爾斯泰的《復活》,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公爵,在他的姑媽家與侍女喀秋莎輕率地發生了性關系,女孩懷了孕,被他姑媽趕了出去,當了妓女,牽扯到一個冤案中,之后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發現這個已更名為瑪絲洛娃的女子,因為陪審團的漠然,瑪絲洛娃被判終身流放,聶赫留朵夫為救贖自己的靈魂,決定犧牲一切陪瑪絲洛娃到西伯利亞去做苦工。
那么中國有沒有類似的故事呢?有,比如說京劇《除三害》,一害猛虎,另一害蛟龍,一個叫周處的人把猛虎和蛟龍都制服了,家鄉的人卻都說,我們還有一害,這個人就是你,因為你強橫、喜歡欺負人。他聽了很受刺激,最后就變成了一個好人。
我們可以比較一下,外國這類故事和中國故事還是有點不一樣,中國故事強調:不管你做過多少壞事,有過多少壞心,只要變好了,你就有光明前途,有很好的社會地位。但是外國文學作品特別強調道德上的負罪感給人的壓力,對于一個人來說,沒有什么比負罪感更痛苦的了。
有時候看《復活》,我就常常聯想到中國一個形式上有點類似的故事《蘇三起解》,王金龍有錢的時候,全心全意地迷上了蘇三,但是后來沒錢了,被妓院老鴇趕了出來,他就去考試,后來中舉做官,而蘇三被妓院賣出去了,賣掉以后也是扯到一個冤案當中,這個冤案和瑪絲洛娃的一模一樣,也是壞人沒把妓女蘇三藥死,卻藥死了別人,反誣是蘇三藥死的。
《復活》中聶赫留朵夫是陪審員,《蘇三起解》中王金龍是主審官,兩篇故事比較相近,但是“主張”完全不一樣,《復活》中體味的是靈魂里的翻江倒海,聶赫留朵夫如果不能救助瑪絲洛娃,那真是毋寧死,但在《蘇三起解》中,蘇三激憤,王金龍尷尬,審案中陰一句陽一句,深一句淺一句,雖然故事充滿了戲劇元素,但總體上是個喜劇,蘇三的遭遇只是變成了一個喜劇材料。(王蒙)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22武漢市隆重表彰第二屆“道德模范”
- 2010-01-21去道德化的慈善才是可持續的慈善
- 2010-01-21宋祖英緣何道德素養滿意度最高
- 2010-01-21全國道德模范朱邦月一家的兩個心愿
- 2010-01-21新鄉寒假活動 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