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18日電(記者紀時平)搶時間,搏死神,強震之后的海地展開絕地救援大行動。全面開放的太子港機場,往來八方的援助飛機頻繁起落;廢墟周圍,來自各國的救援隊晝夜奮戰,一個個急救醫院搭建起來,一頂頂臨時帳篷支撐起來。全球馳援下,地震災區艱難復生。
救援還面臨種種困難——急救物資緊缺,依然缺醫少藥,協調有待加強,防疫形勢嚴峻。來自現場的消息,還攙雜著治安事件、災民的怨聲,以及政治性的爭議……然而,從震后各方反應之快捷、救援之迅速、協同之深入而言,正如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所評價的:全球投入一場大規模的人道主義援助,你們(救援人員)是最好的。
搶救生命是賑災行動的首要目標,人道主義是救災行動的最高宗旨。當救援隊員竭盡全力營救瓦礫下一息尚存的災民,當醫生縫合災民的傷口,當聯合國維和人員擦去哀悼戰友的淚水握槍執勤,當世界各地的民眾踴躍捐贈,人道主義精神在匯聚、在升華。
“謝謝”——這是海地眼下說得最多的一個詞。在廢墟旁,在病床上,在帳篷里……17日,在一個醫療點,海地總理府負責援海救助物資的總協調人杰西·貝勒里夫由衷地說,中國政府和人民幫助海地人民的情感是發自內心的,“我想以海地人民的名義,向你們說聲謝謝”。
這簡單的話語,是海地受災民眾發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是海地與世界最誠摯的溝通。在一場抵御天災、搶救生命的戰斗中,人員的及時抵達,物資的源源供應,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才是最重要的。
在生命的需求下,矛盾、分歧、糾葛、爭議、沖突等等,都相形失色。無論什么巨大災難降臨后,只有以拯救人的生命為首要目標的緊急救援,才會是最有力、最高效的。
地震給海地造成的損失十分慘重,這意味著救災賑災將是長期的行動。待危重時段過去,重建也將是一個長期的行動。對天災和動亂頻仍的海地,重建過程也孕育著新生的機遇,而和平與穩定更顯珍貴,這更需要全球的人道主義支援。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18賑災中的國際主義精神彌足珍貴
- 2009-08-24建寧縣廣大干部群眾踴躍為臺灣“8.8”水災災后重建賑災募捐
- 2009-08-21大陸6家衛視賑災晚會募3.1億 百位明星出席
- 2009-08-20福建賑災晚會為臺灣災區募得8700多萬款項
- 2009-08-19賑災"藝"起來 三百藝人香港同臺攜手籌款(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