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4日,中國國際救援隊乘坐國航包機抵達海地首都太子港,太子港機場已經部分恢復運營。當日,中國國際救援隊乘坐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專機,飛行20個小時抵達海地首都太子港展開地震救援工作。新華社記者袁滿攝
新華網北京1月14日電(新華國際時評)賑災中的國際主義精神彌足珍貴
新華社記者紀時平
當地時間12日下午(北京時間13日早晨)海地發生的強烈地震造成慘重損失。罹難者中,有一個特殊群體不能被世人忘懷:他們來自其他國家,作為聯合國的維和或人道主義工作者,在海地執行各項維護安全穩定的任務。
據初步消息,他們中已有16人遇難,傷亡數字估計還會增加。
一些維和人員已經完成使命即將回國,突如其來的天災讓他們鮮活的生命之花戛然凋謝。“死亡”在他們身上多了一層含義:由于他們對職業與使命的選擇,在他們戴上聯合國的徽標、行使維和使命之時,他們已深諳各種危險乃至死亡將如影隨形,而天災帶來的“死亡”卻又是不期而至。
該怎樣形容他們的使命、他們的情操?當他們遠離家鄉,在戰亂和災難頻仍的地區行使特殊職責之時,他們和常人一樣,承受艱辛苦痛、纏綿思親之情;當地震發生之時,這個特殊的群體又與當地民眾一樣,遭受災難的慘烈沖擊和考驗。
然而,強震之后,煙塵之中,這個群體卻又毅然而起,迅即投入災后救援之中。有關海地地震的最早一些報道說,“地震幾小時后,就有印有聯合國標記的車輛和維和人員出現在救災現場。”在死神徘徊、驚魂未定的災區,這是怎樣一個鮮亮動人的場景!
也許可以用“國際主義”來形容他們的犧牲與奉獻,但這已不是傳統的意識形態觀念。在新的文明進展和國際關系下,它是人道主義的體現,兼具國際和平的信念與人類和諧的內涵。正緣于此,災亂不斷的海地才能在強震后迅速展開全面救災行動,才有源源不斷地來自全球各地的救援人員和賑災物資。回顧近些年每逢一地大災則世界共援的情景,世人自然要為天災面前人類的同心救助而深感欣慰。
古希臘傳說中,人類無火,生活在相互隔絕的黑暗與寒冷中,普羅米修斯冒犯天條從太陽車上引來火種,照亮大地、溫暖人間、融通關愛。時至今日,當大災降臨,人們不分種族、信仰,丟掉意識形態,跨越疆界隔閡,同心協力應對挑戰,這就是現實的文明之火。在海地救災之中,它化作挽救生命與財產損失的聯合行動,其中的精神力量,對世界今后的發展,積極而彌足珍貴。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10-01-14中國救援隊繞半個地球馳援海地(組圖)
- 2010-01-13中國國家地震救援隊下午4時啟程赴海地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