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職業院校的師生們越來越看重技能競賽,各地對參加全國職業院校學生技能競賽獲獎的選手也紛紛予以重獎。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對職業院校的考核評估,也在技能競賽獲獎這一塊加大了權重。各級技能競賽一時成為不少學校的中心工作,正常的職業教育課就可能被技能競賽“綁架”了。
所謂技能競賽備賽綁架正常教育教學,是指因為要組織學生參加某一級(縣、市、省)的技能競賽,而讓他們不再上思想政治課、文化課、專業理論課,全天候地進行某一項目的技能訓練。為了應對技能競賽,原先已經有地方競賽的,學校組織更加周密,秋季一開學就籌劃下一學年的技能競賽,獎勵措施也緊緊跟上;沒有組織過地方競賽的,也開始迎頭趕上。
職業學校把技能競賽放在教學首位,從好的方面來說,可以提高學生在某一項目的技能,能夠在技能競賽中得獎牌,能夠獲得高級工甚至技師證書,還有不菲的獎金。但這樣下來,學生今后的發展是要受到很大影響的。一個專業并不是只要在一個項目上很強就夠了,雖然他靠這個能夠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他的發展就會局限在很小的空間里。一個專業的幾門課程、幾個項目都是有一定的相關性,一個學生只鉆一項(一門),其他一點都不去涉及,路肯定會越走越窄。
現在,全社會越來越認識到“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產品”。而如何培養一流的技工,則不僅需要扎實的技能,還要有良好的文化科學知識。職業學校的基礎知識課程,能夠有力地訓練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培養一個人良好的習慣和文化素養,這對于培養高素質人才、高素質的勞動者至關重要。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和知識的過程中,所受的訓練以及由此提高的能力,會使一個人能夠更快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識和技巧,從而使他更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跟上新事物、新技術出現和變化的步伐。
大量的案例顯示,職業院校畢業生在初始就業時不遜色于普通高校畢業生,但后續發展則低于普通高校畢業生,其崗位遷移能力和不同崗位的適應能力及可持續發展的職業能力都相對較弱。究其原因,還是由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基礎薄弱造成。而現在,在“飯碗教育”思想的指導下,一些走上社會的中職學校畢業生,文化知識、專業理論知識并沒有學好,離中職學校所提出的“夠用”的要求有較大距離。當社會和科學技術進一步發展后,他們要新學習一門技術,一定會難上加難。
技能競賽備賽綁架正常教育教學,是急功近利思想在作怪。這樣培養出的學生,難以成為德才兼備、有發展潛力、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們為職校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就不能將技能競賽當作職業院校的一切,不能讓技能競賽備賽統領正常教育教學,而要從長遠考慮,努力培養學生的技能和綜合素質。(馮勝)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08-17福建億元扶持中等職業教育
- 2008-12-16綜述:控制招生和發展職業教育讓德國大學生笑對就業
- 2008-01-22合肥投資30億建職業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