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文學發展迅速,也良莠不齊,需要優秀的文學批評進行評析甄別。可在現實中,不少文學批評沒有很好地擔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一些批評家也普遍缺乏講真話和批判的精神,似乎只會說好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真正的批評家倒好像是在無事生非了。文學批評缺乏獨立品格,導致了當下文學評價的迷茫與紊亂。
在目前的中國文壇、學界,學者、評論家往往囿于各種主觀因素或外部壓力,不敢或不愿說真話。當代文學批評經常針對的是當代的作家及其作品,所以對批評家來說,就有了許多外在的壓力或誘惑。批評家在評價一部作品時,往往會涉及到作家個人的影響、地位、臉面、感情,對作品的批評經常被作家認為是對他們人格的否定,甚至還會招來官司之災。一些優秀的作家也承認批評的任務就是去偽存真,獎優戒劣,但當批評落到自己身上,還是難以承受,甚至對自己作品的獨到分析,有時都無法接受。作家無法理解他們對自己作品的解釋也僅是眾多批評中的一種、并沒有特殊的權威性這一文學批評的基本常識。這些對文學批評的誤解對一些批評家構成了難以擺脫的壓力。
但是壓力并不是批評家逃避責任的理由。明代書法家王鐸說:“文要膽。文無膽,動即局促,不能開人不敢開之口……筆無鋒鍔,無陣勢,無縱橫,其文窄而不大,單而不聳。”如果批評家面對一部作品,瞻前顧后,連基本的膽氣都沒有,恐怕連文字都無法站立,哪里還能有什么識見?批評還有什么價值可言?
與此同時,有的學者對一部剛出版的小說,就大肆吹捧,捧到了經典的程度。但是閱讀他們的文章,卻缺乏基本的證據和推理。這種亂吹捧的文字,所表現出來的并不是膽識,而是墮落,是沉淪,是文學批評的恥辱。
那么,作為一位嚴肅的文學批評家,我們該如何作為?我認為,文學批評家至少應該堅守批評的底線倫理:必須對所批評的作品做真實的言說。文學批評家的天職就是說真話,求真務實是批評家的基本職業道德。即便面對一些影響很大的作家,批評家也不能跟著他們的意愿走。他們的言論、觀點僅是你進行批評的參考,不能取代你的思考和觀點。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12-25編輯家的“散文心” 讀李世琦《批評的風骨》
- 2009-12-17對待批評要有正確的態度
- 2009-11-02批評學生的藝術
- 2009-10-21批評的層次
- 2009-09-08趙忠祥稱觀眾批評是厚愛 自言從未犯過一次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