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琦相識是在他第一本散文集子的討論會上。我發了言,等于是先認識他的書,后結識他這個人。他的書《傾聽靈魂》是與本書性質完全相仿的,一本讀書隨筆、文藝評論、書評、書話的結集。他這個人呢,開完會走入北京的街巷,便會淹沒在千萬人流之中,是個再質樸不過的讀書人。但是后來時間稍長,就覺出他的不同了。他好像是你回憶中冬日里持久地發出溫煦的熱力,是足可以無機心地圍爐夜談的,一個誠懇、和悅之人。
當報紙書評家不容易。首先要能下笨工夫,至少你要讀那些書,讀過二十萬字、三十萬字,然后寫出兩千字三千字的文章來。你要會選擇書籍,要有廣闊的知識見聞,要有敏銳的眼光,知道有所評有所不評。筆頭要來得快,不說幾千言倚馬可待,也不能十年磨一劍那樣慢吞吞寫。還要有現實感,使自己的評論不至于淪為書齋八股,而是聯系著報紙的廣大讀者。世琦書的選目,可說是雜而專,中外作家、學者、導演、編輯、出版家、教育家、黨史研究者的書,從大師的經典到普通作者的精品,繁雜而不散亂。比如他談魯迅、胡適、余英時、金克木、顧隨、黑塞、薩特、波伏瓦等人,都已經不是泛泛之論,而是能夠搔到這些名家的痛癢。雜和專的統一印象,就這樣給我留下了。
本書題為《批評的風骨》,世上“風骨”的體現依我看是各種各樣的。世琦的文風并非臧否人物、敢怒敢言的那種。他的書評很少有一語驚人、振聾發聵的文字,也無現在市面上流行的說大話、說極端話,動輒翻案、顛覆,假冒“敢為天下先”的那種作風。而是坦誠直言,縱論世情,屬于巴金提倡的“說真話”類型。看他議論有關魯迅的書,分析魯迅的自選集為何自己選落《狂人日記》、《祝福》的道理,說到曹聚仁《魯迅評傳》一書論及魯迅少偽飾、多箴言,都很能切中要害。書中談到陳丹青倡導旅美華人作家木心的散文,雖對陳為質疑現行研究生招生制度憤而辭去教職一事表示尊敬,但并不能就此同意陳的木心散文超過“二周”(指周氏兄弟)的觀點。在評價余英時的學術高度時,對他科學地論述陳寅恪(經研讀詩詞深入陳寅恪晚年關注柳如是的微妙心境)以及批評郭沫若、費正清這些學界大人物的勇氣,都表示折服。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