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煩惱
文化產品的創作生產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在帶給人們輕松愉悅的精神享受的同時,也提升了整個國家的國民文化素養。
現代經濟格局下,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現,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眾對文化產品的消費潛力將會極大地釋放,文化產業不但能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也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其他文化產業一樣,電影產業的市場化是一種必然趨勢。而當前,我國的電影產業也如同其他文化產業一樣,正在不斷地成長成熟,而與之相伴的是種種成長的煩惱。
事實上,成熟的文化產業不僅要有靈活的市場策略,更需要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具備呵護培育文化消費市場的意識與責任心。
在商業浪潮和多元文化思潮的影響下,成長中的文化產業在急功近利中迷失了自己的方向。賀歲片扎堆惡戰,影片主題單一,以及人文精神缺失等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電影產業化初級階段的稚嫩表現。
有人說,電影是對投資人負責的藝術,但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電影更是對觀眾負責的藝術。對于文化產品生產者來說,經濟效益固然重要,但只有提升水準,切實“增強體質”才能使文化產業真正在市場竟爭中處于長久的優勢。
“唯票房論”傷害的不僅是失望而歸的觀眾,更傷害了電影產業的潛在市場。試想,當滿懷期待的觀眾一次次失望而歸,賀歲片市場的繁榮還會持續多久?
賀歲片叫座不叫好的現象在提示導演與制片方,應該反思觀眾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文化產品?社會的文化需求到底是什么?
文化產品的生產與消費不同于普通商品生產,文化產業不但要創作生產出產品,更要注重精心培育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口味”,而消費者品味情趣的提高又會促進文化產品的生產,從而形成文化產業生產消費的良性循環。無思想、無深度的惡搞,娛樂之風泛濫,在敗壞了消費者胃口的同時,最終會產生兩種“惡果”:整個文化市場的風氣格調日益低劣;消費者因“消化不良”最終離場。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01-14賀歲片 莫成為美麗的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