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瘋狂地獲取金錢的作為,被經濟理論包裝著,空前放大。物欲侵占了心靈,科學壓倒了文學。文學有什么用?藝術有什么用?它的用處好像就是放到拍賣場上,讓富人們來評估和宣判它的品級和價格。
但是,藝術是有用的,文學是有用的。
3000多年前,中國的西周王朝派人到各諸侯國去采集民間歌謠,也鼓勵官員和有文化的人創作詩歌,那是很把文學藝術當寶貝的——比青銅器更重要的寶貝!商王朝有很好的青銅器,可商朝被周武王滅了。商朝覆滅不久,武王去世,武王的弟弟周公負責輔佐年幼的君主,周公便是當時國家的實際最高領導者。發動去民間采詩和鼓勵詩歌創作的就是周公。幾百年后,這些詩歌被孔子收集整理成教育人的課本之一,就是《詩經》。當初周公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為什么那么看重詩歌?
中國歷史上,殷商時期的人講貧富,西周時期的人講貴賤,為什么有這轉變?講貧富,就是追求富。殷商富不富呢?漢語中有“殷富”、“殷實”之詞。所謂“殷實人家”,那是講民間家庭積蓄充實。我們由此是可以遙想殷商之富的。但殷商滅亡了。
為什么滅亡?后人多說是殷紂王的殘暴招致滅國!我以為殷的滅亡不能僅僅歸咎于紂王一人的殘暴,而是統治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喪失了道德精神,導致一個富國覆滅。中國有句話說:“殷鑒不遠。”周公汲取前車之鑒而倡導德治,這是周朝最顯著的特征。
我曾拜訪過洛陽的周公廟,心想,周公為什么要倡導德治?在殷商社會,“天命不易”的說法已很盛行,這是說殷商受天命而統治天下,這是不可改變的??墒巧坛恢軠缌???梢娍俊疤烀苯y治天下是靠不住的,那么靠什么呢?周公認為,商朝失天下是因為失德,周人則因為“同心同德”才得到天下。那么,關鍵不在于天命,而在于有沒有德。可是,怎樣才能有德和保持住德呢?
公元前11世紀,除了利用神的力量來約束君權,如何利用君權以外的力量來限制君權的辦法在全世界都還沒有發明出來。周公試圖在人心的內部塑造有德的品質,從而使君王產生約束自己的力量。當然,一個社會,僅靠君王有德是不夠的,還需要造化全體臣民的心。周公想到了禮樂。禮,用來規范人的行為;樂,用來陶冶人心。禮和樂,是達到德的方法。
周禮是周代完備的政典和法規。用政令和刑法來治理社會,上古就有。企圖用文藝陶冶人心來塑造美德,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周公算得上中外第一人。他主持制定的雅樂體系十分恢宏,西周的詩是用來配樂歌唱的。直到今天,中國人仍然稱“詩”為“詩歌”。西周的詩歌,有風、雅、頌之分。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12-21文學中譯西 已成一道坎?
- 2009-12-21“手機文學”會否迎來井噴?
- 2009-12-11瓦西里耶夫再次摘取俄羅斯文學最高榮譽獎項
- 2009-12-11用錢衡量文學很悲哀
- 2009-11-11海峽兩岸兒童文學交流20周年紀念筆會在武夷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