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上個月離開了人世,楊老走后,人們在談論一個話題:包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文學作品,該由誰接棒繼續(xù)傳播出去?
文學翻譯現狀堪憂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的翻譯事業(yè)不斷取得進步,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國擁有各種翻譯服務機構3000余家,到2008年底,我國翻譯服務市場的產值突破300億元人民幣。然而,在這些可喜的數據背后,卻隱藏著我國對外文學翻譯事業(yè)舉步維艱的現實,一個突出問題就是“中譯外”翻譯者嚴重缺乏。
當作為中堅力量的老一代翻譯大師相繼離世,新一代翻譯家羽翼尚未豐滿時,對外文學翻譯出現了巨大的人才斷層。據新聞出版總署統(tǒng)計,2008年中國共引進出版物版權16969種,其中圖書15776種,而輸出的出版物版權僅為2455種,其中圖書2440種。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說,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播嚴重“入超”,“文化赤字”很大。
對此,北京大學外語系教授辜正坤表示,“中翻外的市場并不好。”在國外,特別是在西方國家,介紹中國氣功、菜譜的書籍充斥著書架,而能夠展現中華文化魅力的文學翻譯作品少之又少,很多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僅停留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甚至還有許多的誤解?!拔以谖鞣浇榻B道教,國外人還以為這是日本的?!惫冀淌跓o奈地說道。
翻譯事業(yè)鮮有人涉足
在翻譯工作中,由于難度大、門檻高,從事中譯外的人才不多,文學作品翻譯更是少有人問津。在國內,真正合格的“中譯英”人才不足百人。
“做文學翻譯還不如當外語老師呢!”北京語言大學外語系學生萬瑤瑤說出了學習外語與做翻譯的距離?!啊g’只是一門課。僅憑這門課,畢業(yè)以后很難勝任專業(yè)文學的翻譯工作”,“而且國內高校的教育,更注重外譯中的能力”。
為了緩解翻譯人才供不應求的矛盾,2006年起,我國高校紛紛增設翻譯專業(yè)。與外語專業(yè)相比,翻譯專業(yè)出身的學生是更為理想的文學翻譯人才。然而,日前一項針對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翻譯系07級本科生的調查顯示,畢業(yè)以后愿意以文學翻譯作為第一職業(yè)的學生,幾乎為零。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9-12-21“手機文學”會否迎來井噴?
- 2009-12-11瓦西里耶夫再次摘取俄羅斯文學最高榮譽獎項
- 2009-12-11用錢衡量文學很悲哀
- 2009-11-11海峽兩岸兒童文學交流20周年紀念筆會在武夷召開
- 2009-11-11紀念兩岸兒童文學交流2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