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祭祀,都用形鹽,到清代還是如此,《清會典》卷三十六說:“籩實以形鹽、藁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糗餌、粉餈。”(《清史稿·禮志一》說同)在籩實中,形鹽列第一,看來其重要性更高了。
我們的弟兄民族,也有用鹽祭祀的,只是沒有像我們的先人那樣講究罷了。如納西族在除夕日,就有用“鹽米筐”祭天地的習俗。
文學作品中,對形鹽也有描述。宋代范浚《張生夜載酒相過》詩云:“玉碗鵝兒酒,花磁虎子鹽。張公雞黍舊,歡笑了無嫌。”這里用
“虎子鹽”來形容鹽之好,不見得是當時的士人可以隨便使用形鹽。據宋代羅浚《寶慶四明志》卷十記載,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賈黯%中,御試題目中還有《形鹽象武》詩,劉敞當時是應試者,所作詩見《公是集》卷二十六,詩開頭就說:“備物崇賓饗,斯鹽肖虎形。”描寫的還是大宴時招待貴賓的形鹽。據詩中所說,形鹽有“熬波煩巧匠”而得的,有“炳文隨鏤刻”而成的,有屬于“天產參多品”的,說的是形鹽的三個來源。《宋史》本傳說他本來是“廷試第一”,但因為避嫌屈居第二,
“編排官王堯臣其內兄也,以親嫌自別(此據文淵閣庫本,中華點校本作列,似誤),乃以為第二。”這就將賈黯列為第一了。
由于形鹽和禮儀文化有深刻的關系,如果我們不對這種文化作比較深入的了解,對形鹽的解釋就不容易準確。《漢語大詞典》立有“形鹽”條,其釋義說:“特制成虎形的鹽。供祭祀用。”書證除了《周禮·天官·籩人》外,還有《左傳·僖公三十年》:“王使周公閱來聘,饗有昌歜、白、黑、形鹽。”《左傳》例是說周天子派周公閱來聘問魯公,魯公用太牢來招待,進獻菖蒲菹、炒米、炒黑黍、形鹽。周公閱是周天子的三公,魯公按照禮節以國君之禮待之,顯然,這是很尊重的禮節了。周公閱辭讓,說:“國君,文足昭也,武可畏也,則有備物之饗,以象其德;薦五味,羞嘉谷,鹽虎形,以獻其功。吾何以堪之?”意思是:“就算是國君,也只有做到文德足以彰顯,武功足以威懾,方能接受這種五味具和(指昌歜)、嘉谷并進(指白、黑),還有虎形鹽的大宴,以象征其功業和德治。我自己怎么能承擔?”從這個例子來看,釋義只言“供祭祀用”就不全面了。就形鹽的來源看,自然凝結而成的是上品,釋義只說“特制成虎形”也不全面。似理解為“自然凝結或特制而成的虎形鹽,用于祭祀和宴請貴賓”較全面準確些。(夏國強 王繼如)
![]() |
責任編輯: 趙舒文 |
- 2008-01-21傳統禮儀文化與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