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民生問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也是我們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必然要求。近年來,神農架林區把關注民生、為民謀利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大力改善民生促進了社會和諧。
堅持多措并舉,建立高效的就業模式。就業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條件。我們始終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以解決“零就業”家庭為重點,通過優先安排公益崗位、開發社區就業崗位、社保補貼流動就業者等形式,化解就業難問題。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大信息設備投入和工作人員培訓,建立“一站式”服務。開展職業培訓,建立“培訓+就業”一條龍服務,協調用人單位及時發布就業信息,擴大勞務派遣規模。開展諸如發放“外出務工線路圖”、大中專技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等專項活動。
建立長效機制,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我們堅持教育優先,大力提升辦學條件和教學質量。多方籌資進行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新課程改革。建立助學機制,制定《神農架林區高等教育助學救助暫行辦法》,資助貧困生圓大學夢;免收職業中專學生學雜費。提高教師素質,改善教師結構。積極開展“送教下鄉”活動,鼓勵教師通過雙考、函授、離職進修等途徑提升能力。
健全社保體系,確保群眾基本生活。社會保障是社會安定的重要保證。我們深入推進養老保險制度轉軌,理順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體制。啟動“城鎮低保人員參加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的社會化醫療保險制度,基本實現醫療服務網絡的計算機全程監控。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機制,完善補助方案,加強資金管理。優化醫療資源配置,實施“惠民醫院”工程,發展鄉村衛生組織,建成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逐步規范失業保險制度,建立“失業保險預警機制”,制定流動人員參保的具體辦法。建立工傷、生育保險制度。
建設生態家園,改善群眾生活環境。以沼氣池建設為抓手,配套改廚、改圈、改廁,推廣節煤爐、省柴灶,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為抓手,建設蓄水池、引水管道,改善群眾的飲水條件。以通村公路建設為抓手,推進暢通工程,解決群眾行路難問題。以生態移民工程為抓手,實施移民搬遷和扶貧搬遷,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的同時保護生態環境。以“戶戶通”工程為抓手,實施農網、城網改造,解決農村信息不通和用電難問題。鄉鎮通有線電視率和村通電話率都達100%。
推進平安建設,打造和諧社會環境。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愿,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我們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以化解社會矛盾為主線,為林區發展創造良好社會環境。針對山區實際,開展基層政法綜治資源整合工作,形成齊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網絡。建立信訪維穩工作新格局,形成各鄉鎮與區直各部門的分工協作機制,將信訪問題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全面加強社會治安管理,開展治安基礎調查工作和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
(作者:王海濤 湖北省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人大常委會主任)
責編:趙舒文
![]() |
責任編輯: |
- 2009-02-13唐國忠:堅持共建共享促和諧 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 2009-02-23和諧的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