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到新加坡,在章宜國際機場進城的路上,熱情的主人就對我們說:"你們在這里住上幾天,汽車四路進進出出,就會發現總是在幾條道路上彎來轉去。他無非要強調的是新加坡的小。作為一個國家,六百多平方公里的疆土確實小,因此新加坡有"袖珍國家"的雅號。我們住了一個星期,每天早出晚歸,該去的地方大多去過了,對這個國家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和完善的印象。到了告別的時候,主人問我印象如何?我一時卻想不出用什么比較準確而簡練的語言來表達。說得好,太抽象了些;說得美。又太簡單;說舒適,只是感覺;說整潔,也不夠全面。雖然這些話我都說了,總覺得意猶未盡,甚至像一個學生交不好試卷感到有些羞愧!
在離去的飛機上,嬌小的新航小姐,那俏麗的笑靨,輕柔的細語,溫馨的照料,使我突然有所感,想起"靜窗聞細韻"的古詩。詩中所聞的是有聲的韻,眼前感覺的卻是風采的韻。由此,我捕捉到這幾天一直盤繞在心中又一時說不清的意念,新加坡留給我的印象,不正是一種和諧的韻律嗎!
和諧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物質和精神文明的境界。公園是現代城市發展的產物,有人把公園比喻為城市的肺葉,是城市的空氣調節器。據測算,一棵樹所起的凈化作用,相當于5、6臺空調器。可見公園對于城市的重要,而沒有片綠成蔭、叢花爭艷算得上是公園嗎!新加坡擁有一座座小巧玲瓏的公園,但是依我看來整個國家就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大公園。貫穿東西南北的大道,兩旁修理有序的路樹,厚重的翠綠遮天蔽日,交叉口的環島和三角洲鋪草種花,樓墻和人行天橋也爬滿藤蔓。新加坡終年濕熱,雨量充足,這樹,這花,這草,這蔓,生機勃勃,特顯豐澤。本來像新加坡這樣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車輛應是如蟻,道路定會嘈雜擁擠,但是現實并非如此,主人告訴我們,為了使城市寧靜有序,這里建立一條條綠樹成蔭、彩磚加蓋的行人走道,給人們創造一個舒適的徒步環境,以此鼓勵大家短程少駕車多走路。
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最南端,海洋環抱,浩渺而蔚藍的海面,襯托出這一片時有簇錦點綴的綠毯,更令人賞心悅目!一天,我們驅車來到武吉智馬山上,登高眺望,遠處安德遜橋畔的獅頭魚身塑像雄踞港灣,口噴清泉;極目所到之處,都是嶄新的樓房,幾十座摩天大樓錯落兀起;溫柔的海風眷戀著大地,輕輕的撫摸著無所不在的綠絨。整座城市的立體空間都是那樣多彩多姿,又是那樣協調和諧!
新加坡歷史博物館
外在氣質的表現,必然蘊藏有豐富的內在意涵。到了新加坡,我們才知曉這里有這樣一個獨特機構,這是在其他國家聞所未聞的,它叫口述歷史館。我們前去參觀,直到主人詳盡地對我們進行介紹,才真正了解它存在的特殊性和工作范圍。八百年前這里還是叢林、莽草、沼澤遍地的荒原,偶爾有過路的商船停泊。到了公元1150年,蘇門答臘的室利佛逝王國的王子槃那,率兵渡海登上這個人跡罕見的原始之地,筑城建起一個小王國。當時登陸者首先遇到的是一頭兇猛的獅子,因此把這個小王國命名為"僧伽補羅",意為"獅城"諧音"新加坡"。新加坡城建立后,給過往船只提供了方便,迅速地成為繁榮的商品交易市場,但也引來了外敵,屢遭洗劫、蕩平。18世紀復建后又淪為帝國主義國家殖民地,1965年8月9日才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特殊的經歷,留給這個國家許多空缺,其中之一是對歷史沒有比較完整的文字記述,需要廣泛地采集民間的口頭憶述。因此,在創立國家博物院、國家檔案館的同時,口述歷史館應運而生,承擔起搶救歷史館資料的重任。看到那一本本原始記錄,我不由地想,這個國家雖小雖年青,對自己的歷史卻是這樣的珍惜。也許正因為是這樣,新加坡人民上上下下都對自己的國家有著深沉的責任感。政府提出"敬業樂群,勤勞進取,廉潔奉公,講究效率"的新加坡精神,很快地被全體國民所接受,并自覺地在各個角落體現了出來。我們出訪新加坡之前,就已聽說了新加坡對社會管理有許多嚴厲的懲罰。但是,我們在新加坡的街頭、鬧市幾乎看不到警察和各種"大蓋帽"、"紅袖章"。我留意觀察,即使是在偏遠的角落,花草依然是完整嬌美,道路依然是潔凈如洗。作為政府和人民之間起橋梁作用的人民協會的官員對我說:"懲罰起了一定的警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國民的文明素質,培養維護國家榮譽的風氣!"他們每年要開展各種各樣的全國性活動,諸如反對亂扔贓物運動、講禮貌運動、忠誠周、敬老周、睦鄰周、禁煙活動,等等,使民眾自覺樹立起對社會的責任感。
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追求,促進人際之間的融洽,社會的和諧。在新加坡,助人為樂蔚然成風。我們中國稱上了歲數的為老年,新加坡給它取了個美好的稱謂:"樂齡"。意在給人生的晚年創造出一個最愜意、最值得留戀的歲月。政府專門制定了"樂齡之友服務計劃",讓樂齡人度過充滿情趣、感受溫馨、無憂無慮的日日夜夜。成千上萬的志愿工作者與樂齡人為友,在各個社區參與這一"服務計劃"的工作。新加坡沒有土著居民,現有的都是外來民族,包含著多元種族,華人居多,馬來人其次,還有小部分印度人、巴基斯坦人、英國人、日本人。大家都十分清楚,在這特定環境的年輕國家,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何其重要!政府也把加強種族和諧作為國家生存的前提。有一次,在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的會議室里,我介紹福建省創作的大型舞劇《絲海簫音》。這個舞蹈再現了歷史上泉州港與海外交往的盛景,反映中外人民之間的友好相處、血汗交融的深厚情誼。聽完了介紹,新加坡的朋友興趣盎然,對舞劇訪新表示熱烈的歡迎。他們說"這個舞劇符合新加坡的精神,我們國家及其需要不分民族、不分教派的親密相處!"我們這次訪新欣逢每年一度的華族文化節,古老的華夏文化在這太平洋島國中得到發揚。與此同時,這里每年也舉辦有馬來族和印度族的文化節。說也巧,我們即將離去時又逢伊斯蘭兄弟的傳統節日,新加坡照例放假舉國同賀。
如果說新加坡是一幅畫,那是色彩協調、清新的畫;如果說新加坡是一首詩,那是意境幽雅、祥樂的詩;如果說新加坡是一曲歌,那是韻律和諧、流暢的歌!
(作者:何少川)
責編:蔡意
![]() |
責任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