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濤
短短幾天,有關“十一”黃金周的存廢爭論已經充斥著各大報紙和網站的版面,政協(xié)委員、清華大學假日改革課題組負責人蔡繼明教授的言論引起廣大網友“痛批”。不過蔡繼明也表示,取消“十一”需等待時機成熟,短時間內并不會取消。而知名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劉思敏博士則表示,樂觀估計“十一”黃金周還能保持十年以上,民眾不必過分擔憂。(《南方日報》9月10日)
繼專家出面表態(tài)澄清不會短期間取消“十一”黃金周后,全國假日辦有關負責人也出來表態(tài)稱,所謂“取消十一長假”只是部分專家的意見、看法,全國假日辦目前未有此項動議。但是,網民的擔憂卻并非空穴來風,去年,蔡繼明教授便是取消“五一” 黃金周的主要推手,網民當然會擔心,在專家的建議之下,“十一”黃金周又會變成昨日黃花。但更深層次的問題,還在于網民擔心民意無法為官方決策吸納,而專家、精英意見大行其道,民眾對專家意見過度反應背后是民眾對于自身權利的焦慮。
以去年“五一” 黃金周被取消過程為例。盡管多年來,媒體和公眾對于“五一” 黃金周帶來的交通、旅游等壓力頗有微詞,但是,當專家提出要取消“五一” 黃金周,政府準備正式實施這一建議時,民眾的反對聲音卻是很多,因為人們擔心“五一” 黃金周被取消了,帶薪年休假制度卻無法真正實施。“五一” 黃金周最后還是被取消了,民眾如今也會擔心,在專家的建議下,“十一”黃金周會不會也被取消?
不獨在取消黃金周問題上,近些年來民眾對于自身意見能否真正為政府決策所吸納的焦慮日漸凸顯。隨著我國法治和文明程度的逐步提升,以及建設“和諧社會”口號的提出,民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愈來愈高漲,聽證制度在許多地方也開始大力推行,民意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聽證會徒具形式,比如聽證的代表并不具有廣泛性,相當多的是政府機關指定的;聽證代表的比例不對稱,強勢團體的代表占大多數;聽證的結果無法反映到決策之中,等等。因此,一些地方的聽證會搞成了“漲價會”。但是,一些所謂的專家意見卻在決策占據重要位置,或者被大部分吸納,不管專家本身是真心獻策,還是被地方政府利用,抑或是為利益集團收買,總之,民眾意見與專家意見在博弈中的不對稱,使民眾對于許多專家的建議產生了疑慮。
在近期有關北京在奧運會后,是否要繼續(xù)實施單雙號限行,媒體和公眾的討論也充滿了對這種權利的焦慮。許多人討論的核心就在于,民眾的意見能否真正反映到政府的決策之中,限行應當由進行立法聽證,應當進行公共討論,并由人大來決定。人們擔心,民意在這次決策中,會被相關部門所忽視,從而完全落空。
所以,只要能保證民意渠道暢通,讓民眾在意見的博弈中達到力量平衡,保證民眾的意見能吸納到政府的決策之中,那么以下局面是可期待的:專家的意見回歸專家意見,民眾可能會同意,也可能進行反駁,但不會過度反映,更不會猜測其背后是否有政府或者利益集團的影子。
責編:陳瀟
![]() |
責任編輯: |
- 2008-07-29"還權于民"要返還人民群眾哪些權利?
- 2008-08-06"人肉搜索第一案"的權利博弈與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