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港灣重塑生態景觀
海浪、沙灘、游艇、帆船……入夏以來,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的東山馬鑾灣游人如織,火爆時一天就有四五千人。游客多了,垃圾自然也多。2.5公里長的海岸線上,12名清潔工每天輪流清理海灘垃圾,有時一個人一天就要撿上六七擔;而景區管理處也不定期地雇船清理海上漂浮物,維護海面清潔,從而恢復海洋的自凈能力。得益于此,廣袤的沙灘碧海之上始終保持著一片潔凈。
馬鑾灣管理處副主任黃文輝告訴記者,2006年以前馬鑾灣的海漂垃圾隨處可見,游客也忍不住抱怨。2007年6月,我省率先向污染海域的海漂垃圾“宣戰”,開展以全面整治廈金海域“海漂垃圾”為重點的沿海環境整治行動,試點鄉鎮成立了海上保潔隊伍,設立垃圾轉運設施,形成了常規化的清潔機制。如今,馬鑾灣的垃圾比過去少了很多,游客則多了四成。
除海漂垃圾外,馬鑾灣及其附近海域還有79家養殖場,部分養殖場的污水排放因設計不合理,給海域環境造成了壓力。為此,今年東山縣啟動了東山灣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工作,以馬鑾灣、南門灣、金鑾灣為重點開展“三灣整治”。作為東山縣的黃金濱海旅游帶,“三灣”目前都已成立了海洋清潔隊伍,并在景區設置保潔設施和標志;下一步,他們將著手清理不符合功能區劃的非法養殖場,并規范陸上養殖場的取水和排水設施。
漳州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海洋生態環境的逐步好轉,“三灣”有望成為東山乃至漳州的旅游品牌,那些因生態修復而退出養殖的漁民也可以加入旅游從業隊伍,實現經濟和生態效益的雙贏。
增殖放流增加物種多樣性
草魚、鰱魚、鳙魚……170萬尾魚苗蹦蹦跳跳進入了7月的閩江,拉開了今年閩江流域漁業增殖放流的序幕。
近年來,由于工業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近海,我省近岸部分海域污染趨勢不容樂觀,海洋生物物種多樣性遭遇考驗。
為改變這一狀況,近年來我省每年投入100多億元開展環境綜合整治,通過控制陸源污染,治理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我省每年還投入千萬元資金,在海灣、江河、庫區等水域人工放流3億尾以上的魚、蝦、蟹、貝苗種。這些品種具有顯著的地方優勢,放流的地點餌料生物豐富,水域理化環境適宜,為增殖放流后的魚種提供了棲息保障。
自2005年以來,福州市已先后在閩江、大樟溪、閩清水口庫區以及羅源灣、海壇灣增殖放流上億尾魚苗。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李振泰表示,漁業增殖放流生態效果明顯,放流品種在放流區域資源量明顯增加,既改善了魚類種群結構和漁業生態環境,又讓周邊的漁民增產增收,深受沿海居民歡迎。
此外,海洋生態修復還有多種形式。7月中旬,廈門利用廢棄漁船制成人工魚礁,改善水生生物棲息環境,為海洋生物提供索餌、繁殖和生長場所;去年,寧德市筆架山島等10個無居民海島作為試點率先在全省開展封島栽培,通過對珊瑚礁、海草床、沙灘、泥灘、礁石灘等進行生態修復,遏制我省海島生態系統受破壞的趨勢;泉州漁民在海水養殖中采用混養技術,利用海帶、紫菜、龍須菜等藻類產品易吸取營養源的特點,修復因養殖而出現的富營養化海域,提高海水質量。
省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年我省將以生態省建設為目標,加強對污水集控區排污口的監控,控制沿海城鎮、開發區和旅游風景名勝區等重點地區的陸源污染,因地制宜修復和改善近岸海域水質與生態環境。同時,“十一五”期間,我省還要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具有保護價值的海洋自然生態、自然遺址、珍稀瀕危物種、濱海濕地等海洋自然保護區,力爭2010年省海洋自然保護區和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達到20個,初步形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保護區網絡。(記者 吳洪)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8-06-30生態游成武夷山旅游亮麗名片
- 2008-06-10漫談福州的“城市精神”——海洋襟懷 榕樹風格
- 2008-06-18我省生態建設和生態保護工作推出系列新的措施
- 2008-06-04建設生態文明 實現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