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歷史上有13個別稱,其中“左海”與“榕城”最能代表福州名城與人民的性格、精神。
全國所有省份的省會,惟有福州最早成為帶“海”別稱的城市。“左海”別稱始于清代。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福州位于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時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古牌坊,上書“左海流芳”4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杰地靈,俊彥輩出,流芳于海內外。
從漢高祖5年復立福州為閩越王都城開始,2200多年來,福州人始終離不開海洋。她在走向海洋、開發海洋上作出很大的貢獻。二十四史中記載,早在1400多年前,福州人就最早發現并登上了北美洲,見到了“愛斯基摩人”,這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要早1000多年。清代愛國華僑領袖黃乃裳,從馬尾港口出發,遠到馬來西亞開發“新福州”。清朝光緒三年,嚴復從馬尾乘船,遠渡重洋到英國學習海軍。清朝乾隆二十四年,甘國寶任臺灣總兵,為保衛閩臺海疆立下汗馬功勞。偉大的民族英雄林則徐,留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千古名言,它成了福州人“海洋襟懷”的最好注腳。
榕城是福州的別稱,榕樹是福州的市樹;榕樹的風格,就是福州的性格。榕樹的種子一落地就會生根發芽,它的氣須一經垂地就會深深扎入土里長成枝干。這就好比福州人善于飄洋過海,“七遛八遛”去求生存,求發展。榕樹不怕旱,不怕澇,不計較環境,不計較土壤,隨處可生,甚至連小巷深處的土墻上,都能見到它的身影,這就好比福州人隨遇而安、易于滿足的性格。“貪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榕樹不需要什么肥料營養,正如福州人生活十分節約,“一日三餐蜆仔菜”即可度日。榕樹的枝葉繁茂,樹冠覆蓋猶如綠云巨傘,給人以蔭庇,所以福州數百上千座的宮觀廟宇,幾乎都種有榕樹,百年以上的古榕遍地可見。它象征蔭庇福祉,這又正如福州人幾乎家家戶戶都信奉佛道,祈求平安的心態。
宋代長期寓居福州的名臣李綱在《榕木賦》中說:“垂一方之美蔭,來萬里之清風,雖不材而無用,乃周大而效顯。”對于炎熱苦夏的福州居民來說,是多么需要這種精神啊!所以凡有古榕處,便有老人聚。他們往往攜抱兒孫來到古榕樹下聽評話、講故事、唱民謠,成了一種特有的榕樹文化。
愛國義士黃道周在《榕頌》中,對榕樹精神大加贊美:“不生蟲蛀,不受世悅,不隨隱落,不離本性。”他把這4種高尚品質,比喻為“仁、清、智、靜”的美德。這美德正是福州“城市精神”的高度提煉。(劉湘如)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