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要處理好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國是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農業大國,農業、農民、農村始終是中國社會的基本問題。就其本質而言,中國文化基本上是一種農業文化。今天,雖然社會轉型不斷加速,農村都市化、農民市民化的進程不斷加快,但農村仍是我國最大的文化空間,農民仍然是我國重要的文化主體之一。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農業文化、致力于滿足農民的文化需求,保護好古老的農村文化遺產,利用好優秀的農村文化資源、保障好農民的基本文化權益,使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同步發展,并建立和諧關系,而不是加大差距,使之發生沖突。不言而喻,就現當代發展情況及趨勢而言,城市文化越來越處于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心地位,其創造力、消費力、傳播力都借助市場與高科技變得日益強勁。因此,我們要將都市文化成果服務于農村、農民,并將農村文化引入城市文化建設及創造之中,使城鄉文化得到協調發展、互相享受。
五、處理好宗教文化與世俗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們知道,幾乎任何一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幾乎每一種宗教都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這些神圣文化不僅保存于書面、堂院之中,而且還存活于教徒的生活與心靈深處。應該說,宗教文化也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部分。我們必須在發展世俗文化的同時尊重宗教文化,給予它們生存發展的空間,使之與世俗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優秀的宗教文化積淀有人類文明的大量成果,能潤澤人心、終極益懷、穩定社會,是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反對的是那些邪教及其文化。
六、處理好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的關系。科技文化是科學技術的文化積淀及其成果。一般地講,重視科技必然會伴隨有重視科技文化。因此,比之人文文化,它一直受到社會的重視。其實,人文文化與科技文化同樣重要,甚至說一個國家的軟實力還主要由人文文化所創造。它比科技及其文化更加本質、更重精神、更為審美。只有科學技術與文化相和諧、只有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相和諧,一個社會才能形神兼備、軟硬相成,促進社會的發展,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實現文化之間的和諧。
七、處理好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之間的關系。目前,有觀點認為,文化一般分為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精英文化在思想、哲學、政治、經濟、歷史、科技等各個領域代表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成就及文化水準,起著引領作用。但是,民間文化也并非可有可無,它是國家文化的根基、民族生存的土壤,而且許多精英文化都發源于民間文化,并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繼續不斷地吸收來自民間文化的源頭活水。民間文化以其與民眾、與生產生活、與傳統的密切聯系,保存了國家文化的基因,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精神、氣派。如果說精英文化主要是精英人物的個性化精神成果,那么民間文化則主要是勞動群眾的集體審美與思想的結晶。然而,在歷史上,民間文化一直得不到應有的重視與扶持,廣大群眾的精神創造備受艱辛,精英文化與它處于對立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以后,這一狀況才得到根本的改變。目前,社會上又出現一種不良傾向,比較重視專家、權威、明星、“大腕”的思想表達,對民間文化缺乏關愛。長此以往,不僅民間文化被弱化,而且精英文化亦勢必缺乏生活的土壤、傳統的力量、民眾的接納,以及民族的審美。因此,我們必須致力于精英文化與民間文化的和諧,尤其是加大對民間文化的扶持,使二者互動共進、均衡發展。
八、處理好中原文化與邊疆文化之間的關系。中原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但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除了中原之外,還有大量的邊疆地帶,并存在有相應的邊疆文化。這些邊疆與周邊許多國家及其文化相連接,歷史上的文化交流大多通過邊疆而實現。邊疆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對中原文化的有益補充。在封閉的時代,邊疆是僻壤。而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邊疆正在變成前沿。因此,在建設和諧文化的過程中,需要我們更多地關心邊疆文化、愛護邊疆文化、建設邊疆文化,使之與中原文化并駕齊驅、更加和諧,強化國家的文化主權及文化安全。
九、處理好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及東南沿海地帶,55個少數民族則主要分布于周邊地區。漢民族在創造輝煌的中華文明過程中貢獻卓著,各少數民族也為中華文明的創造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少數民族文化與漢文化始終處在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狀態。沒有少數民族的參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就難以實現。同樣,沒有漢文化產生積極的影響,也難以強化中華各民族的文化認同,建設共同精神家園,深化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格局,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十、處理好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即,既發展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又發展盈利性的文化產業,既重視文化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也重視文化的審美作用、消費作用,將追求文化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抓緊抓好,而不是互相排斥、有所偏廢。中國文聯的報、刊出版工作尤其是要處理好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之間的關系,既為社會出好書,同時也做大做強報、刊出版產業,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發展文化產業,必須抓好發展生產力與建立良好的生產關系兩個環節,加強高科技裝備、拓展市場,并作跨地區、跨行業的資源整合,推動中國文學藝術事業的大發展、大繁榮,為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白庚勝/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8-02-26和諧社會“共建共享”的價值蘊涵
- 2008-02-26促進社會和諧 重在解決民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