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為改善民生創造條件
改善民生問題、促進社會和諧不是一項孤立的工作,需要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中去看待,也就是要把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等有機聯系起來,通過發展經濟、發展民主政治、發展先進文化為改善民生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強大的精神支撐。
改善民生,經濟建設是堅實基礎。離開經濟發展,民生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隨著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必將得到不斷提升,民生問題的解決會有更堅實的基礎。
改善民生,政治建設是有力保障。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將為改善民生創造良好的制度條件。我們要不斷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促進各個領域、各個層次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擴大,使人民群眾更好地進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要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進一步提高黨和政府的立法、決策、用人和監督水平,進一步遏制各種消極腐敗現象和侵害群眾利益的行為。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精簡行政機構,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將更多的公共財政資源投向民生領域,提高政府對民眾訴求的回應能力。
改善民生,文化建設是重要支撐。文化需求是人民群眾基本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文明風尚的形成,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將使人民群眾不僅共享物質文明的碩果,也共享精神文明的碩果。我們要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十七大報告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是在發展的基礎上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歷史過程和社會結果。同樣,改善民生也是一個不斷積累、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要在在加強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同時,下大力氣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不斷改善,使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不斷得到解決,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顯示出更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執筆:曾峻)
責編:林芳斌
![]() |
責任編輯: |
- 2008-02-22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