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統籌兼顧,有序推進改善民生
黨的十七大為破解民生難題、促進社會和諧作出了重要部署,指明了方向。改善民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統籌兼顧,有序推進。
要堅持全面性和針對性相結合,特別注意解決當前群眾呼聲強烈的突出問題。民生問題范圍廣泛,包括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社會管理、精神文化產品、生態文明等諸多方面。而且每個方面又包含若干內容。如教育就包括學前教育、中小學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職業教育等;社會保障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等多個方面;醫療衛生包括公共衛生服務、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重大疾病防控等各個環節、各個層次的事項。堅持從各個領域、各個方面改善民生,是全面協調、統籌兼顧原則在社會建設領域的具體體現。
在全面謀劃、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時,還應針對當前民生方面的薄弱環節,突出重點,有的放矢。比如,在教育領域,突出解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范教育收費等問題;在就業方面,著重解決擴大就業、鼓勵群眾創業、高校畢業生就業、保護農民工權益等問題;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堅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在社會保障方面,突出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加強社保基金監管、健全廉租住房制度等內容;在社會管理方面,突出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完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機制、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等工作。
要堅持著眼全民和向困難地區、困難群體傾斜相結合,特別注意解決困難地區和困難群體的民生問題。十七大報告多次使用“全民”、“全體人民”、“全體”、“人人”這些詞語,如“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養水平明顯提高”,“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在改善民生時,必須著眼全民,只有這樣,發展的成果才能惠及到全社會,社會和諧人人有責、和諧社會人人共享的生動局面才能形成。
在從總體上提升全體人民生活質量的同時,對民生問題比較突出的地區和群眾要給予特別關注。比如,在促進城鄉和諧、解決農村地區的民生問題方面,要重點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等。再比如,在促進社會階層和諧、改善困難群體生活方面,要不斷健全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完善和落實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等。
要堅持數量要求和質量要求相結合,特別注意提升質量。作為一個人口大國,且人民群眾對生活的期望值在不斷提高,因此,教育、醫療、住房等各種產品和服務保持一定規模的擴張和一定數量的增長,對于滿足人們對基本公共服務需求的意義不容低估。另一方面,在保持必要的發展速度的同時,還要對發展質量給予更多的重視。重視質量,就是各項事業都要努力做到好字當頭、又好又快地發展,有的時候寧可犧牲一點兒速度和數量也要確保質量和效益。這樣才能保證廣大群眾得到的產品和服務既是及時、足量、穩定的,又是安全、可靠、優質的,使民生不僅實現量的增長,而且實現質的提高。
要堅持社會多方參與和黨委政府負責相結合,特別注意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解決民生問題,需要有多種途徑,需要多方面力量共同參與,協同治理,但各級黨委和政府負有領導責任、服務責任和管理責任。和市場上一般的產品和服務不同,很多民生問題都關系到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具有較強的公益性質,屬于公共產品和基本公共服務的范疇。政府必須對這些關乎民生的基本公共服務負起責任來。政府負責的主要形式之一就是增加投入,要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對農業的投入,對基層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對教育的投入,對醫療衛生的投入,等等。
![]() |
責任編輯: |
- 2008-02-22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