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東漢時期的南陽人張衡,不僅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學家、文學家,而且是我國最早的文人畫家。
張衡,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詩人、漢朝官員,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于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曾將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范曄《后漢書》中記述:“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于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于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十年乃成。大將軍鄧騭奇其才,累召不應。
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璇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咸怪其無征。后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記地動所從方起。”
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于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石橋鎮)。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使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和一些生產、生活實際,從而給他后來的科學創造事業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文思敏捷、底蘊深厚,文學造詣頗深,其作品主要是辭賦和詩。他的散體大賦以《西京賦》、《東京賦》最為有名。這兩篇賦合稱為《二京賦》,是他早年入京后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后漢書·張衡傳》)而作。題材體制均模擬班固《兩都賦》,但結構更為宏闊,思想藝術上也顯示出某些特色。賦的主旨是規諷統治階級,有些議論頗為深刻切直。如告戒統治者切莫“剿民以媮樂,忘民怨之為仇”,警告他們要知道“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的道理。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危機的深刻憂慮和對人民力量的理解。《二京賦》中描述了以前的同類大賦從未記載的若干新事物,如它對都市商賈、俠士、辯士的活動以及雜技和角觝百戲的演出情況等都有所反映。有些片斷描寫生動,如《東京賦》中“濯龍芳林”以下一段,仿照《子虛賦》,按東、西、南、北方位鋪寫景物,語句清新,頗富文采。《西京賦》中寫平樂廣場觀“角觝之妙戲”一段,記述各種技藝的表演,宛如目睹,且是中國古代極珍貴的雜技藝術史料。
張衡文學作品還有《思玄賦》和《歸田賦》。《思玄賦》主要抒寫政治上憂憤不滿的心情。《歸田賦》是一篇抒情小賦,是他感到不得志、欲歸隱田園時所寫。開頭寫他欲離京歸田的原因,中間設想他退隱田園后欣然自樂的生活;末尾則以老莊“縱心于物外”、“安知榮辱”作結。這篇賦表現了作者在宦官外戚交相干政、朝政日非的情況下對現實的不滿和絕望,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語言清新,情味悠長,而且頗有駢偶成分,對魏晉抒情賦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張衡的詩今存數首,《同聲歌》一首為完整的五言詩,寫得情真詞麗,標志著東漢時代早期文人五言詩的進步;其中又以《四愁詩》最為有名。詩中以比興的手法寫他自己“思以道術相報,貽于時君,而懼讒邪不得以通”(《四愁詩》序)的苦悶。詩分四章,寫他的“所思”在“太(泰)山”、“桂林”、“漢陽”、“雁門”等遠方,但均“路遠莫致”,令其不勝憂煩,作品以情詩的形式寄托政治懷抱和失意的憂傷,寫得意緒纏綿,興寄幽深,頗能動人。全詩通篇七言,雖然每首第一句尚有“兮”字,但已是文學史上較早的七言詩,對后世七言詩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張衡在長期的實踐中,產生了對文學和繪畫的興趣,在他的畫作中,不僅有不少數人物畫,而且有不少的天文器具畫。他繪制的渾天儀,不僅有重要的科學價值,而且造型優美、生動,是古代藝術的佳作。
張衡畫駭神的神畫雖然荒誕不經,但很富有浪漫色彩。據說,他不僅會用手畫畫,而且還會用腳趾畫畫。有一則小故事可見一斑:當時,建州浦城縣的深潭里,有一個相貌十分丑陋的怪獸,人稱“駭神”。這個駭神,常常趁沒人時偷偷鉆出水面,蹲在水邊的石頭上曬太陽。有人偶然看見,便到處傳說,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人都從老遠的地方跑來看稀罕。可是,人一多,駭神便鉆進水里不出來了。大家想了個辦法;趁駭神出來時,請張衡把它畫下來,以供遠道而來的人們觀看。
張衡讓看熱鬧的人們躲開,自己在潭邊靜等。等呀,等呀,駭神終于又在水面露頭了。它看見岸上只有張衡一個人,便大模大樣地停在水面上。張衡不動,它也不動。可是,當張衡動手給它畫像時,它象知道自己長得丑陋難看似的,連忙躲到水里去了。
張衡回到家里,左思右想,想不出好辦法。第二天,他早早就起了床,當他穿鞋子的時候,忽然想到;駭神既然害怕看見給它畫像,我何不悄悄地用腳趾把它畫下來呢?
張衡來到潭邊靜等。駭神又慢慢地鉆出了水面。這次,張衡把兩手叉著放在胸前,瞇縫著眼象打磕睡一樣,卻用腳趾在沙灘上畫下了駭神的模樣。自此,一張生動的駭神圖在建州一帶流傳了好多年。
他在繪畫理論上也頗有研究,他說:“畫工惡圖犬馬而好作鬼魅,誠以實事難形,虛偽無窮也”,指出了繪畫重在寫實的實質。張衡還把繪畫和作詩賦結合起來,他的作品《二京賦》描寫京都景象,規模巨大;《歸田賦》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四愁詩》、《同聲歌》各具特色。這些詩賦,都直接影響他的繪畫題材和風格。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