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的繁體為“風”,形聲字,從蟲,凡聲。《說文解字》釋義:風從八面來,風動而蟲生。這里所說的風,當指空氣。這里所說的蟲,也并非單指昆蟲,而是泛指天地間的飛禽走獸,乃至一切動物。故《水滸傳》把老虎稱為大蟲。“風動而蟲生”的意思是說,因為有空氣流動,世間萬物才得以生長發育。在《易經》中,風是巽的卦象,表示無孔不入,巽義為順。卦辭解釋說,謙遜的態度和行為可無往不利。
空氣流動產生的風,來無形,去無蹤,看不見,抓不著,只有當它作用于某一物體時,我們才能察覺它的有無、感知它的存在。所以古人把捕風捉影看作是言行不靠譜,是無法辦到的事。唐代詩人李嶠,曾以《風》為題寫過一首五言詩:“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這首詩就像燈謎,全篇無一“風”字,卻巧妙地傳達出“風”的具象。
世間有些東西,看似無,其實有。所謂“無為有時有還無,有為無時無即有”。風就是這樣,尋常看不見,偶爾露崢嶸。一旦發作起來,天地為之翻覆。所以,“風物長宜放眼量”。只要有了參照物,你就不僅能看到風生水起、風吹草動、風起云涌、風卷殘云,而且能聽到風聲大作、狂風怒號。南唐馮延巳詞云: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這就不僅看得見,而且形象生動,富于美感。李白詩云:“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不僅能感知,而且通人性。
說到“風”字,你可能不會想到,它還是上古的姓氏。在原始社會里,先民們的姓氏多與圖騰崇拜、生殖崇拜相關。風是伏羲的姓,傳說中的伏羲,除了是漁獵始祖、醫藥始祖、八卦始祖外,還是生殖之神。有個成語叫“馬牛其風”,出自《尚書·費誓》。東漢賈逵解釋說:“風,放也。牝牡相誘謂之風。”意思是說,兩性相互吸引叫作“風”。后來,便以“風月”、“風流”、“風情”等詞匯借指男女情事。“風騷”本由國風、離騷連綴而成,原指文采斐然,與風韻、風雅、風采、風華等詞意思相近,也用來形容女性舉止。說一個女人風騷,很難界定是褒是貶,是夸是損——眼光清雅者自是清雅,眼光濁俗者自是濁俗。
在《辭源》、《辭海》以及普通辭典中,風的義項有十多個,風的詞匯也俯拾皆是,歸結起來,不過兩大類。一是實指,即自然之風;二是虛指,即社會之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