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wǎng)1月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劉輝) 搓、揉、捏、拍、打、敲……深褐色的陶泥,在一雙雙小手的擺弄下,變成了生日蛋糕、小拱橋、大烏龜……
4日,在南平市建陽區(qū)水吉中心小學的陶藝課堂上,記者見到了一群“玩泥巴”的孩子。這些10歲左右的孩子,面對可塑性良好的陶泥,表現(xiàn)出極強的創(chuàng)作欲望:或獨自雕塑,或相互配合。作品雖顯稚嫩,但形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xiàn)。由于專注,他們的臉頰、衣服都沾上了陶泥,但個個神情愉悅,課堂氣氛十分歡快。
陶藝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被譽為“火與土的藝術”。水吉中心小學校長林忠鋒告訴記者,水吉陶藝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聞名于世的宋代“建窯”遺址就坐落在水吉鎮(zhèn)境內,建窯以燒造風格獨特的黑釉瓷器著稱,被譽為宋代八大名窯。學校秉承中國建盞之鄉(xiāng)的地域文化,以“傳承地域文明弘揚建盞文化”為核心理念,確立了陶藝教育為學校特色教育。
在這種獨特的地域和文化背景下,2007年開始,水吉中心小學著眼于挖掘本地建盞陶瓷文化資源,在學生中持續(xù)開展了陶藝特色教育。通過對這個校本教材的不斷豐富和深化,一方面?zhèn)鞒屑亦l(xiāng)文化,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作能力以及藝術審美能力。
羅道明是一位年輕的美術老師,為了給學生上好陶藝課,他利用休息時間,主動到建盞企業(yè)向陶藝師傅求教,切磋技藝,同時刻苦自學陶瓷制作理論。在他和幾位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水吉小學先后編寫了3冊陶藝教材,并通過傳幫帶,把10多位學校教師都培養(yǎng)成了“制陶高手”。
有了強有力的師資力量,學校每周安排三至五年級共15個班的學生,每周開設一堂陶藝課,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寓學于玩”的機會。對于學生優(yōu)秀的陶藝作品,學校還專門設置了一個陳列室,供師生們觀摩學習。
“陶藝創(chuàng)作過程,不僅能加強伙伴間的交流與配合,還能提高學生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羅道明說,“從小打下堅實的基礎,也許若干年后,國家級的陶藝大師將在這些玩泥巴的孩子中誕生。”
為了深化陶藝教育的廣泛開展,學校每學期舉行一次師生陶藝制作大賽,并將陶藝與經(jīng)典誦讀、剪紙等校本課程相結合,同時在校園文化建設、養(yǎng)成教育、各學科教學等注重互相融合滲透,極大地推動陶藝課程的開發(fā)推廣。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水吉中心小學的陶藝教學結出累累碩果,共有60多件師生陶藝作品榮獲全國、省、市級大獎,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其中,在羅道明老師的指導下,劉勛華同學的陶藝作品《造型表現(xiàn)》榮獲福建省小學、初中美術作業(yè)小學組一等獎,范家樂同學的陶藝作品《盤泥條》榮獲小學組三等獎,并被收入美術教材。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2-31涉外禮儀課堂:和外國人談話時應注意的禮節(jié)
- 2015-12-25泉州市公共文化服務校園行之泉州市青少年宮古箏鑒賞進課堂
- 2015-12-11邵武通泰街道:“親子教育”公益課堂進社區(qū)
- 2015-12-03公益油畫課堂,衍生愛的平方效應
- 2015-12-03莆田:公益油畫課堂,衍生愛的平方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