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的操場晴天有灰、雨天有水,體育器材缺胳膊少腿,老師們紛紛申請調走。自從國家實施了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項目,學校新建了食堂、運動場,還建起了音樂、美術教室和物理、生物、化學實驗室,最喜人的是,縣教育局新派了12位優秀教師。”提起今昔對比,安徽省利辛縣張村鎮中心學校校長江威感慨萬千。
日前,惠及貧困地區4000多萬孩子的“全面改薄”開足新馬力,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印發了《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專項督導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通過建立評價、激勵與問責機制,推動地方政府履行責任,把民生工程真正辦到百姓心坎里。
背景:“高規格”文件護航“兜底工程”
今年8月,《辦法》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五次會議上審議通過,其規格之高引人注目。“這是中央深改組通過的第四份有關教育的重要文件,也是第一份關于教育項目督導的重要文件。”教育部督導辦主任何秀超介紹。
《辦法》正是為“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史上中央財政投資最大的單項工程”“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兜底工程’”——“全面改薄”保駕護航。“全面改薄”啟動于2013年底,計劃從2014年起,經過3—5年的努力,使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教室、桌椅、圖書、實驗儀器、運動場等教學設施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學校宿舍、床位、廁所、食堂(伙房)、飲水等生活設施滿足基本生活需要;留守兒童學習和寄宿需要得到基本滿足,村小學和教學點能夠正常運轉;縣鎮超大班額現象基本消除,逐步做到小學班額不超過45人、初中班額不超過50人;教師配置趨于合理,數量、素質和結構基本適應教育教學需要;小學輟學率努力控制在0.6%以下,初中輟學率努力控制在1.8%以下。
何秀超介紹,全國有77%的縣納入“全面改薄”實施范圍,覆蓋學校達21.8萬所,規劃投入資金5227億元。根據規劃,到2018年,納入規劃的每所學校都將達到“一人一床位”“一人一課桌凳”等“底線”要求,生均校舍面積將增加2.58平方米,生均體育運動場地增加2.63平方米,生均圖書增加9冊,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價值增加786元,各省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將有較大改善。
截至10月底,全國校舍建設已開工面積8360萬平方米,占5年規劃建設校舍總面積的40%;竣工面積5166萬平方米,占25%;完成教學儀器設備282億元,占規劃數的27%。工作總體進展順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按照現行管理體制,義務教育事權在地方,中央決策部署能否見到實效,關鍵在于地方是否貫徹執行到位。”何秀超介紹,當前一些地區仍存在地方政府推進力度不夠、資金落實不到位、項目建設和設施設備采購進度緩慢、信息公開公示不實不細等問題,影響了項目的推進和落實。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27閩增義務教育學位7萬個 將實施校園足球工作方案
- 2015-01-09上杭:均衡發展義務教育 人人享受教育公平
- 2015-01-09福建農村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寄宿生營養改善標準提高
- 2014-12-11民辦中小學分級補助提高 外來娃享更優質義務教育
- 2014-12-01三明梅列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特色發展:無擇校城區,這樣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