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劉奕湛 吳晶)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實施。5年間,從中央到地方,從東部到西部,大幅增加教育經費投入、大力發展學前三年教育、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5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我國教育事業得到優先發展,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新一輪改革正在推動中國教育實現嶄新跨越。
公平:讓每個孩子都能“上好學”
2013年5月,教育部對張家港、常熟、太倉三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率先進行評估認定。迄今,全國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督導評估認定的縣(市、區)達1124個,其中京、津、滬、蘇、浙5省市已整體通過評估認定。
這是城鄉義務教育免費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從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學上”,到所有孩子都能“上好學”,教育公平承載著民眾的期盼,更接受著改革的挑戰。
5年間,國家打出一系列“組合拳”,補齊農村教育發展突出存在的“短板”,編織教育公平的保障網。中央財政投入資金1100多億元,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和中小學校舍安全狀況;累計安排資金43億元,對在連片特困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學點工作的教師給予生活補助;29個省份實施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高考政策,涉及考生近8萬名;累計資助各教育階段學生(幼兒)4億人次左右,為3200多萬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改善營養膳食;實施城鄉統一“兩免一補”標準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錢隨人走”惠及近1300萬農民工隨遷子女……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從教育規劃綱要誕生之日起,實現教育公平就是改革的終極使命。
人民有期盼,公平就不會止步。在實現全國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學比例80%的基礎上,義務教育“全納入”的目標知易行難;在高考加分大幅“瘦身”后,地方性加分如何規范、高考移民如何根除仍待檢視;在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的基礎目標實現后,校長教師交流等軟件均衡如何實現亟待提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2-16惠安縣強化文明旅游行前教育
- 2015-12-11邵武通泰街道:“親子教育”公益課堂進社區
- 2015-12-11同安教育“十三五”擬投21億元 打造全國“名校”
- 2015-12-09少兒禮儀教育知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