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青年的“元兇”
在中國青少年心理成長基地接受治療的12歲女孩小吳,最初只是想了解嬰兒是怎么出生的,卻在網上查閱時看到了不少色情信息,后來又通過微信聊天與網友進行“裸聊”,并與男網友多次進行性虐游戲,同時在學校出現明顯的暴力傾向。“為了糾正她的不良行為,我陪她旅行、帶她進行心理治療,但都沒辦法阻止她偷偷和網友聯系。為什么這么小的孩子心中會種下魔鬼的種子?”小吳的媽媽無奈地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來自網絡的不良信息對身在其中的青少年的習慣養成和行為規范具有極強的引導性,特別是在網絡游戲中,玩家在游戲中的行為有時會不自覺的延伸到現實社會中,進而衍生出各種社會問題。
近年來由網絡游戲引發的暴力事件與未成年人犯罪屢屢見諸報端。2011年,湖北宜昌市抓獲一個一年間入室盜竊30余起的小團伙,8名成員年齡在12至15歲之間,偷竊目的就是為了購買虛擬游戲“裝備”。
2012年8月,遼寧新賓縣永陵鎮發生特大殺人案件,17歲嫌犯李某因與女友發生矛盾,殺死女友親屬2人后,沿途刺死6人,刺傷5人,嫌犯行兇時裝扮成網游角色形象受到社會普遍關注。
2013年9月,江西撫州臨川二中高三學生雷某在課間玩手機游戲被班主任孫某收走,11時許,雷某手持水果刀,在教師辦公室割破孫某的頸動脈,致孫某當場死亡。
記者采訪了解到,參與校園暴力事件的青少年大都有癡迷網絡游戲,或者閱讀不健康讀物的經歷,在不良信息的誤導下,這些孩子將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混淆,他們既是校園暴力的施暴者,也是暴力文化的受害者。
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陶然從2003年開始收治網絡成癮青少年,12年來已經治療了7000多個網癮青少年。他告訴記者,這些孩子幾乎全都有暴力沖動,其中58%都有過對父母扇耳光、將父母按在地下踹打的嚴重暴力行為。“因為媽媽阻止其上網,一個來自安徽的男孩揮刀砍掉了媽媽的耳朵。而這些孩子的暴力傾向大都源于網絡游戲之中。”陶然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6-08兩岸青少年傳統文化交流活動在倉山區少年宮舉行
- 2015-06-03各部門爭掀青少年網絡安全宣傳教育熱潮
- 2015-06-03網絡低俗語言排行 凈化網絡語言保護青少年
- 2015-06-03專家呼吁凈化網絡語言保護青少年
- 2015-06-0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