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舞劇照
影子舞劇照
影子舞劇照
影子舞劇照
影子舞劇照
影子舞劇照
東南網6月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因為要看劇,剛走進劇場的孩子們有些興奮。這時,燈光突然暗了下來,音樂響起,只見舞臺中央的幕布上不停變換著影子呈現的圖案,時而是健壯的大象,時而是疾馳的列車,時而又是高樓大廈……
興奮的小朋友們也在幾分鐘內變得安靜無比,完全沉浸在奇妙的影子世界里,只是見到他們熟悉的事物時,方才激動地叫出名字來。
5月30日、31日,受海峽兒童戲劇藝術節之邀,烏克蘭螢火蟲影子舞劇團來到福州,用精湛的演技將榕城大小觀眾帶入一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影子世界。可容納1500人的福建會堂座無虛席,場場爆滿。活動主辦方為中華文化促進會和福建日報社,由福建日報新聞發展有限公司及上海瑞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承辦。
傳統藝術的現代演繹
一個多小時的時間里,僅靠一張幕布、一道光束,就為觀眾演繹了璀璨星空、歐洲旅行、阿拉丁、漫游太空等動人可愛的小故事,觀眾猶如在觀看一部別具韻味的黑白電影。跟隨那些光影,穿梭在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雅典等大大小小的城市之間,斗轉星移、變幻莫測的光影之旅,讓人驚嘆不已。
“影子舞是一種光影藝術,它以一種全新的視覺藝術形式與觀眾交流,通過演員之間默契的合作和肢體語言,講述一個個生動的小故事。”戲劇節工作委員會執行總監胡曉芬說,這種表演不受語言、年齡、地域的限制,能令觀眾產生極大的共鳴。
烏克蘭螢火蟲影子舞劇團成立于2008年,由12位才華出眾的年輕人組成。他們當中有的曾是體操運動員,有的曾是舞蹈演員,在很多大型電視比賽和活動中亮相,深受觀眾喜愛。據了解,今年夏天,他們將在中國的7個城市進行巡演,福州是第一站。因為來中國演出,劇團在表演中特別添加了長城、故宮等中國元素,觀眾看著覺得更加親切。
影子舞最早源于中國,皮影就是其中的一類。只不過,皮影戲是借助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進行表演,而影子舞是表演者配合幕布、視頻和音樂,用肢體語言,透過光影模擬出各種事物,并投放到幕布上。讓人遺憾的是,這門寶貴的藝術在國內不受重視,逐漸趨于弱勢,在國外反倒風生水起。
胡曉芬介紹,此次藝術節邀請烏克蘭螢火蟲影子舞劇團,也是想喚起國人對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視,特別是激發小朋友對這種藝術的熱愛。
演出中,除奇幻的影子讓人驚嘆外,富有創意的表演也讓觀眾印象深刻。比如,在表演阿拉丁神燈這一故事時,既有雜技、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融合,又有難得一見的沙畫表演作為一種串場形式。
在快樂中受教育
整場表演,孩子們從頭坐到尾,看得如癡如醉。當演出結束、全場燈光亮起時,鄰座的小女孩仍瞪著大眼睛翹首以盼,盼著那些光影還能回來……
看到“影子們”從幕后走到臺前,孩子們激動地跑到臺上與演員熱情地合影留念。
不只是小朋友,現場的爸爸媽媽們也都被影子舞這種新鮮的表演形式所吸引,坦言下次有類似的表演還會帶孩子來看。
影子戲這么受熱捧,除了運用光影這一新鮮的藝術形式,貫穿于其間的正能量主題也是一大原因。表演中講述的童話故事、自然環境保護等,都能讓孩子們在輕松愉悅中受到教育。
“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說教式的表演他們不愛看。如何既能讓孩子們感到快樂,又能起到教育作用,這是一部好戲應該達到的平衡。”臺灣著名兒童戲劇教育專家李明華在談及兒童劇的教育作用時如是說。
作為海峽兒童戲劇藝術節的配套活動,5月31日下午,在省少兒圖書館舉行的繪本劇展演,同樣吸引眾多小朋友參加。活動現場,4組小演員輪番上陣,聲情并茂地展示了由家長或老師編排的繪本劇,贏得陣陣掌聲。
“繪本劇展演,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展示風采的舞臺。在排演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鍛煉,變得更大方、更富有合作精神。”胡曉芬說,繪本是孩子們平常閱讀的故事書,我們希望通過舉辦繪本劇展演,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豐富他們的生活。
除了提供精彩紛呈的劇目表演,藝術節還有一大亮點,那就是邀請知名戲劇人、戲劇教育工作者,開展講座、工作坊、分享會等形式不一的戲劇教育活動。
“藝術節不只是提供一些劇目表演,而是希望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孩子們健康成長。”藝術節工作委員會主任王瑞寧說,藝術節突出公益性、服務性,希望能為更多的孩子和家長服務。
像挑食物
一樣謹慎
近年來,兒童劇、兒童文學呈幾何式增長。家長們在欣喜的同時,也常常為如何選擇犯愁。“文化產品是精神食糧,家長在給孩子挑選食物時往往非常謹慎,但在挑選文化產品時是不是同樣如此?”藝術節總策劃郝燕說。
因為有7年全職育兒經歷,郝燕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給孩子挑選適合他們的文化產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郝燕也曾帶孩子看過不少兒童劇,不過很多都令她失望。
“很多兒童劇向兒童灌輸一種很生硬的、不合時代的價值觀,這對兒童來講是一種‘毒藥’。”郝燕直言不諱地說,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兒童劇綜藝化,戴著頭套放著錄音,不是專業的戲劇演員來演,把互動簡單地理解為往臺下扔玩具,讓孩子們搶,搏他們開心。事實上,從專業角度講,這跟戲劇本身的元素離得很遠。
孩子上一年級后,郝燕出來工作。她定的方向就是,用心給孩子們制作別樣的舞臺劇,恰如這次藝術節的主題——“不一樣的兒童劇”。
“看兒童劇,家長不只是陪客。一部真正的好戲,家長也會得到啟發。”郝燕說。
從開幕大戲《老鼠招親記》到《小屁孩的煩惱》,再到《烏克蘭影子舞》,本屆藝術節邀請了眾多世界經典兒童劇聯合參演。下一個亮相的是來自臺灣的《從前從前天很矮》,這部劇根據兒童哲學家楊茂秀教授口述的一個非洲民間故事改編的。故事中因為人類的貪心,導致最終也失去了看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上資源。
“該劇運用現代偶戲的多元呈現方式,希望表現出天上的人和地上的人不同的質感,運用吟唱方式,營造來自荒野大地的情景。除角色設計外,舞臺設計、服裝設計、道具設計都帶有民族色彩,非常接近非洲原住民的感覺,讓小朋友有不同的觀戲感受。”郝燕說。
“我們還將擬于7月啟動2016年第二屆海峽兒童戲劇藝術節,主要引進國際上頂尖的少兒戲劇作品,演出規模將擴大,活動內容更精彩,臺灣劇團依舊占到三成以上。”王瑞寧說。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兒童劇?
由福建日報社參與主辦的首屆海峽兒童戲劇藝術節,目前已連演3場兒童劇,場場爆滿。在娛樂方式多元化的今天,兒童戲劇何以這么火?
“不一樣的兒童劇”,這是本屆藝術節的主題,也是其吸引眾多觀眾的關鍵。
主辦方特別選取當年度最受關注的兒童劇項目,這些劇目多出自海內外重點院團之手,均從兒童的視角去展現多樣的世界,孩子們看著親切,大人們看得過癮。采訪烏克蘭影子舞表演時,一位媽媽告訴記者,她和女兒已經成了藝術節的“鐵粉”。三場演出,母女倆一場不落。“真的是場場有驚喜!別說孩子,連我自己也眼界大開,從中學到不少東西。”
這位家長的話,反映的是新一代家長的共同心聲。這一群體多為70后、80后,文化層次高,教育理念新,在孩子成長上舍得投入。他們通常會趁周末或假期,帶孩子走進影劇院、音樂廳、展覽室,接受藝術的熏陶。
備受業界關注的道略演藝產業研究中心,近期發布了《2014—2015中國商業演出票房報告》。《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兒童劇演出高達10377場,這是國內兒童劇演出首次突破萬場大關,同比增長37%;總票房為3.26億元,同比增長24%;觀眾數量達479.8萬人次,同比增長25%,占全國專業劇場觀眾數量的22%,僅次于話劇。
作為一種舶來文化,兒童劇趕上了好時候。對國內孩子來說,這無疑是件好事。因為一部好的兒童劇,可以影響甚至改變孩子的一生。正如北京兒藝導演王炳燃所說:“劇場中每一次燈光的變化、每一處情節的跌宕、每一種情感的表達,都能給孩子們深刻的感觸,增進他們對藝術的理解。”
事實上,兒童劇早已融入西方人的生活,戲劇教育還成了西方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功課。但在國內,兒童劇的普及度還相當有限,尤其是進校園、進農村仍存在不少瓶頸。
值得注意的是,與西方兒童劇相比,國產兒童劇顯得還不夠成熟,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準入門檻偏低、原創劇目太少、題材相對單一、表現手法單調,尤其是能激發孩子想象力的優秀科幻兒童劇少之又少。
更有甚者,一些兒童劇粗制濫造,一味地迎合市場,非但不會帶給孩子藝術熏陶,反而會讓孩子染上不良惡習。在本屆藝術節總策劃郝燕看來,與制作不精良相比,缺乏底線意識更讓人揪心。
兒童劇,不是上不得臺面的幼稚玩意兒,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大人寫、大人演、孩子看,深了小觀眾看不懂、淺了大觀眾不愛看。這恰恰是一項難度很高的技術活、良心活。
要想讓這種藝術惠及更多孩子,創作者當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將兒童審美融入創作中,用精品鑄造品牌;有關部門當堅持兩手抓,多引入世界經典劇目,倒逼國產兒童劇升級,完善相關機制,涵養更多的本土創新人才。
?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6-08泉州鯉城區開展文明小故事征集評選活動
- 2015-06-08兩岸義工扮靚新家 臺胞義工來“串門”講故事
- 2015-06-05羅玉明:自強少女的愛心故事
- 2015-05-26豐澤區第五中心小學舉行“文明禮儀伴我行”講故事比賽
- 2015-05-25海滄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輔導站舉辦親子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