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領者為孩子送上新書包。郭碧燕攝
東南網6月3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張輝)最近,南靖本土書法家蔡福榮在微信上遭遇了一回“手慢無”。蔡福榮并非搶紅包未果,而是錯過了認領“微心愿”的機會。
六一前夕,一場名為“心手相牽·點亮少年夢”的公益行動,走進南靖縣各小學,向在校孤兒、留守兒童、困難農民工子女征集“微心愿”。隨后,志愿者們通過微信朋友圈,為孩子們的“微心愿”尋找認領者。不到三天時間,61個“微心愿”被全數認領。這兩天,愛心“速遞員”們分批次將禮物送到孩子們手上。現在,錯失良機的蔡福榮正摩拳擦掌,準備開搶下一輪的認領機會。
認領讓公益更有人情味
“南靖是個山區縣,有不少孤兒、留守兒童等困難兒童,他們的物質與精神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吳宇嬪是個80后,幾年的公益經歷讓她深知困難兒童的生活困境,“即使家庭條件還過得去,但大都隔代帶孩子,爺爺奶奶年紀大了,很難兼顧到孩子們的內心需求”。
以往“打包式”的公益行為,過于簡單,難以滿足孩子的個性需求。“每年都有很多企業家慷慨解囊,給學校送去書包、衣服等物資,但孩子們真的喜歡嗎?”參與公益的同時,吳宇嬪不斷揣摩兒童心理,“許多孩子已經有書包了,這樣的公益投入是重復捐贈。”
吳宇嬪決定引入“微心愿”認領模式——發放心愿卡片,讓困難兒童寫出內心的想法,再通過微信平臺一對一尋找認領者。志愿者們將收集到的61個“微心愿”在微信公眾平臺上公布,不到三天時間,“微心愿”便被認磬。
“認領者根據孩子們的需求,精心挑選禮物,并附上小紙條,寫上對孩子的寄語。”吳宇嬪說,認領模式更具針對性,精準地滿足每個孩子的個性化需求,更富人情味。
在南靖機關工作的林予晴是第一個認領者。她對不少心愿卡的內容印象深刻——山城小學四年級的陳賡熠希望有一個拉桿書包,因為他身患血友病,不能負重,多年來一直是母親為他背書包,送他上學,看到母親瘦小的身軀,自己于心不忍;王佳偉是山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去年父親出車禍,做手術花了幾十萬元,家中因此負債累累,愛看書的小佳偉渴望擁有一套兒童讀物,但他不想父母因此增加負擔……
“孩子們的心愿都很簡單,理由也單純、質樸,卻因擔心給家里增加負擔而不敢索求。”林予晴選擇為豐田華僑小學四年級的留守兒童送上一顆籃球,“籃球運動需要集體參與,不僅能為一個孩子帶去快樂,更能為其他孩子送去活力”。近日,林予晴作為認領者代表,與吳宇嬪一行人前往各個學校送禮物。
小能量也能成大事
“以前,很多人一聽到慈善,就認為是有錢人做的事情,其實每個人舉手之勞也可以讓別人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南靖縣婦聯主任莊姝璠說,“微心愿”認領有助于降低公眾參與慈善的門檻,鼓勵更多的人參與微公益,匯聚小的力量做成大事業。
“微心愿”認領過程也讓志愿者們發現,困難兒童不僅僅需要物質資助,更需要精神關懷。“偏遠山區的孩子,課余生活非常貧瘠,缺少親人的陪伴,去兒童公園玩一趟都是一種奢侈。”吳宇嬪的規劃是,未來“微心愿”將不僅僅包括物質禮物,還將包括陪伴,“今后,我們將組織心愿認領者走進困難兒童的生活,為他們輔導功課,帶領他們學習才藝,帶著他們體驗山區以外的生活。”
錯失認領機會的蔡福榮在瀏覽心愿卡時發現,有孩子希望擁有一支毛筆。這讓他感覺自己的專業有了用武之地:“我打算讓這些有志于學習書法的孩子,免費到我的書法培訓班學習。”無獨有偶,當地體校教師看到孩子們對運動器材的渴望時,當即決定免費教授他們學習體育。
這也讓吳宇嬪受到啟發。她準備為困難兒童們組建一個愛心資源庫,吸納社會上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孩子學習的欲望很強,常常想學某些技能卻苦于沒有條件,未來孩子們的‘微心愿’如果提出想要學習某些技能,我們就可以聯系資源庫里的專業人士,讓他們進行認領,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吳宇嬪說。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