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小弟和太陽
合影
貓仔王顯神威
小老鼠的可愛造型
東南網4月28日訊(福建日報記者?謝海潮 文/圖)閩南一帶有“正月初三早上床”的習俗,據說當晚是“老鼠娶新娘”的吉時,基于萬物有靈的理念,為成全老鼠的好事,人們要早早上床睡覺……
4月25日,取材于民間故事“老鼠招親”的新派兒童劇《老鼠招親記》,作為首屆海峽兩岸兒童戲劇藝術節開幕大戲,在福州大戲院獻演。活動主辦方為中華文化促進會與福建日報社,由福建日報新聞發展有限公司及上海瑞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承辦。
讓傳統故事回歸童年
鼠老爹嫁女拋繡球,貓仔王沖出喜事黃。鼠老爹想找個“最強”的女婿當靠山,于是入圍者一場混戰,云小弟遮住太陽先生,風大俠吹走云小弟,圍墻斗士擋住風大俠,鼠小子給墻打了洞……
“我們不但應該肯定別人,更要肯定自己。”執導這出戲的臺灣兒童戲劇著名導演李明華,認為中國民間流傳下許多古老而睿智的故事,“老鼠招親”就是其中一個。她想借用這個故事,向新生代兒童表達“自信、勇敢”的主題。
中國民間故事源遠流長、豐實厚重,但時下的情境并不樂觀,屁大的孩子都鬧著玩平板、手機之類高科技產品,睡前故事少不了“白雪公主”這些舶來物。傳統文化的空間被擠占,厚德何以載物?三個月前,當各路記者還在競猜開幕大戲花落誰家時,胡曉芬以藝術節工作委員會執行總監的身份,用“絕對經典,暫且保密”的辭令賣關子。《老鼠招親記》的首演揭開謎底,主辦方的考量隱然可現。
民間故事窘迫若此,京劇國粹也面臨轉型期陣痛。出人意料的是,《老鼠招親記》偏偏將“同病相憐”的兩者作混搭。
“從現代人的思維和社會環境看,以京劇原先的表現手法實在很難讓大部分人接受。” 但李明華相信,“京戲里的精氣神可以感染小觀眾。”《老鼠招親記》在這方面作了探索,如選擇京戲的鑼鼓點配樂,聽著俏皮又緊湊,跟劇情和現場小朋友的情緒很搭。
左手按門板,右手拉門插關,然后雙手往里拉門再兩手向左右分門,最后邁左腳出門……一開場,兩只小老鼠教臺下的小觀眾如何虛擬“開門”。啥叫“京劇表演程式化”,孩子們在舉手投足之間若有所得。
劇中半數以上的演員來自中國戲曲學院,雖說沒有吊嗓子的唱腔,但耍大旗、側手翻,馬鞭一端,走過萬水千山,豐富的肢體語言頗能迎合孩子好動的天性。“小白菜,地里黃”、“年初三,早上床,今夜老鼠娶新娘”,可愛童謠也來助興。“沒有什么比用中國式的手法來演出中國故事更加貼切的了。”李明華說,古老傳說一經現代演繹,原來這個故事也可以講得這么好聽,新生代的孩子就能讀懂屬于自己的血緣文化。
戲劇藝術并非高不可攀
一出戲75分鐘,鄰座的媽媽擔心女兒耐不住性子,但女兒安靜地看下來,連“抬花轎”不見真轎子這樣的虛擬動作也看得津津有味,等到所有小老鼠出來說“再見”才肯離席。第一次帶女兒進劇場看兒童劇,媽媽不確定這給女兒今后的人生帶來多大影響,但確信“這場戲給了我們美好的一天”。
《老鼠招親記》首演的次日,李明華來到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就“臺灣兒童劇的昨天與今天”,給福建的家長們上了兩個多小時的課。當前臺灣兒童劇的運作模式,已由政府補助、商業運作、民間支持、教育整合等多維度構成,“媽媽們紛紛參與推廣”功不可沒。以親歷者的眼光看,李明華認為戲劇方法并非高深不可觸碰,其實也是一種親子游戲活動,在互動中探尋新模式。
眼下的兒童劇大多缺乏吸引力,李明華認為一大原因是“從成人的角度來排演”。《老鼠招親記》成功之處在于“做兒童自己的戲劇”,在臺灣每次排演前,李明華會跟團隊做問卷調查,根據兒童的“故事新思維”進行重新編排。在大陸,還發起了走入學校、幼兒園,搞故事接龍、給老鼠起名字等創新之舉。
本屆藝術節是國內第一個以“海峽兩岸”為主體,邀請世界經典兒童劇聯合參演的文藝品牌活動。作為兩岸聯袂打造的力作,《老鼠招親記》自然備受關注。作為昔日的臺灣鞋子兒童實驗劇團團長、現在的北京動動鞋子兒童劇團團長,李明華在開幕式上用閩南話大呼“大家好”,以表達自己來福州“興奮,還是興奮”的幸福感。她說,此次兩岸的合作源于對兒童事業的熱愛和對于兒童成長的關注。
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給《老鼠招親記》的編排帶來不少啟發。李明華強調:我們的戲劇既要起到教育的作用,又要讓孩子感到身心愉悅。如何將兩者結合,找到其中的平衡,值得大人們花費心思。
為什么要帶孩子進劇場
4月26日,除了李明華上午的演講之外,省少年兒童圖書館下午還有一場關于“莎士比亞劇作與英國教育”的英語講座。主講嘉賓格雷夫斯先生是位“老戲骨”,曾在英國貴族寄宿學校度過少年時代,現為北京大學外國戲劇與電影研究所藝術總監。
4月25日至6月25日,精彩紛呈的劇目會在全省展演,藝術節的主題是“不一樣的兒童劇”。其間還有一大亮點,就是邀請知名戲劇人、戲劇教育工作者,面向家長孩子開展一系列戲劇教育活動,講座、工作坊、分享會等形式不一。
“藝術節不能僅僅成為一時的熱鬧娛樂。” 藝術節工作委員會主任王瑞寧說,活動突出公益性與服務性,之所以推出教育單元,就是為了能吸引更多人群關注戲劇教育質量的深遠意義。
郝燕是藝術節的總策劃,職業軌跡從娛樂文化經紀人到全職媽媽,再創業成為兒童戲劇和舞臺節目的制作人,這番經歷讓她的“玩是最好的教養”觀點更具說服力。就“兒童文化產品的選擇”問題,郝燕近期已在榕城開講兩次。
到場家長問,看舞臺劇跟看影視作品有什么區別?“最大的不同是戲劇可以互動。臺下觀眾和臺上演員的互動,帶來了一種現場感。” 郝燕認為,戲劇首先是一個娛樂活動、社交活動,孩子因此能夠介入一個人群,看到其他人群的反應,這是單純看電視、故事書所無法帶來的人生體驗。
孩子沉迷于電子產品,讓家長揪心。郝燕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得到足夠的快樂”,如果孩子無法和家人或者伙伴一同玩耍,他們就會到電子游戲的世界里尋找滿足。這不是孩子本身的錯,而是家長的教育存在問題。
不要再抱怨“工作忙,沒時間陪孩子玩”,郝燕教家長們抓緊零碎的時間作有效的陪伴,比如用絲巾這樣隨手可得的小玩意,給孩子變變魔術。“不同年齡的孩子,玩的內容和習慣是不一樣的。”郝燕說,孩子到了七八歲,家長可以陪他們做一些有創造性的事情,比如編故事、自創兒歌、編舞蹈等。
藝術節的配套活動,有兒童繪本劇大賽這一板塊。早些年,一些媽媽為了鼓勵孩子多閱讀,自己把繪本故事編成小劇進行表演。近年來,全國多地的閱讀推廣組織和家長社團都在嘗試這種形式。除了有上臺“秀”一次的機會,王瑞寧希望家長孩子還能在參加繪本劇大賽的過程中提高審美能力,大家都能“玩得很認真”。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