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搭個“認真玩”的舞臺
首屆海峽兩岸兒童戲劇藝術節拉開大幕戲劇藝術并非高不可攀
一出戲75分鐘,鄰座的媽媽擔心女兒耐不住性子,但女兒安靜地看下來,連“抬花轎”不見真轎子這樣的虛擬動作也看得津津有味,等到所有小老鼠出來說“再見”才肯離席。第一次帶女兒進劇場看兒童劇,媽媽不確定這給女兒今后的人生帶來多大影響,但確信“這場戲給了我們美好的一天”。
《老鼠招親記》首演的次日,李明華來到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就“臺灣兒童劇的昨天與今天”,給福建的家長們上了兩個多小時的課。當前臺灣兒童劇的運作模式,已由政府補助、商業運作、民間支持、教育整合等多維度構成,“媽媽們紛紛參與推廣”功不可沒。以親歷者的眼光看,李明華認為戲劇方法并非高深不可觸碰,其實也是一種親子游戲活動,在互動中探尋新模式。
眼下的兒童劇大多缺乏吸引力,李明華認為一大原因是“從成人的角度來排演”。《老鼠招親記》成功之處在于“做兒童自己的戲劇”,在臺灣每次排演前,李明華會跟團隊做問卷調查,根據兒童的“故事新思維”進行重新編排。在大陸,還發起了走入學校、幼兒園,搞故事接龍、給老鼠起名字等創新之舉。
本屆藝術節是國內第一個以“海峽兩岸”為主體,邀請世界經典兒童劇聯合參演的文藝品牌活動。作為兩岸聯袂打造的力作,《老鼠招親記》自然備受關注。作為昔日的臺灣鞋子兒童實驗劇團團長、現在的北京動動鞋子兒童劇團團長,李明華在開幕式上用閩南話大呼“大家好”,以表達自己來福州“興奮,還是興奮”的幸福感。她說,此次兩岸的合作源于對兒童事業的熱愛和對于兒童成長的關注。
孩子們的奇思妙想,給《老鼠招親記》的編排帶來不少啟發。李明華強調:我們的戲劇既要起到教育的作用,又要讓孩子感到身心愉悅。如何將兩者結合,找到其中的平衡,值得大人們花費心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