擇校的效果令人失望
家長的擇校動機源于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希望讓子女享有更優質的教育資源,獲得學業上的長足動力與支持。但是,擇校到底能不能提高小學生學業水平?本次調查通過對比“擇校生”和“就近入學”小學生的學業情況,發現擇校生中成績優秀的學生為29.95%,就近入學學生中成績優秀的為28.48%,二者相差甚微;同樣,在良好、中等和較差等其他學業水平中,二者的數據也較為接近。可見,擇校并不能讓成績優秀或良好的小學生比例因此升高,并不能給家長帶來期待中的效果。
課外班與課外作業并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績
現今的教育市場上各種兒童興趣班、補習班五花八門。訪談發現,家長給孩子報班的目的,無論是短期提高學習興趣和能力,還是覺得對子女未來發展有好處,都對課外班抱有提升孩子學習成績的期望。本次調查顯示,近九成小學生都在上“班”。成績優秀的學生中,有63.82%的參加了課外班;成績較差的學生中,更有高達93.95%都參加了課外班。由此看來,學習成績欠佳的小學生是報課外班的主力,而在課外班上耗費的大量金錢、精力和寶貴時間是否能扭轉“學習成績較差”現狀,還需進一步關注。
課外班的作業能否促進小學生的學業表現呢?調查中表示有課外班作業的小學生高達81.50%。其中,79.08%成績優秀的小學生和91.79%的成績較差的學生每日都會有課外班作業。訪談中問及家長“作業對孩子成績的提高有作用嗎?”受訪的10位家長中有7位覺得“作用有限”,有1位覺得“應該有作用”,另外2位表示“沒感覺”。而這10位家長的子女卻一致認為“不知道”、“說不清楚”。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額外作業時間與小學生學業水平之間并沒有直接關系,更多的作業時間并不一定帶來更好的學習成績。
正如美國家庭作業問題專家威斯頓、奧斯古德和凱所說,學生家庭作業的時間與學習成績呈曲線關系,即當作業時間達到最佳時間點時,學生成績最好,一旦超過這個時間成績會下降。庫伯也曾指出,家庭作業時間所產生的效果與學生年齡密切相關,低年齡段(小學中低年級)孩子家庭作業時間與學習成績的相關性幾乎為零。由此看來,給孩子布置額外作業的效用確實有待斟酌。
總之,學前班教育、擇校行為、課外班學習或者課外作業,這三項小學階段最為常見的家庭教育行為,并不能換來小學生學習上的優勢和理想的學業成就。可以說,此類投入性價比較低,不僅不能帶來合理的收益,反而存在投入過度造成的負面效應,如孩子學習興趣和自信心的減弱,重復學習帶來的倦怠、注意力渙散等不良學習習慣,過度、過早學習讓孩子身心俱疲,易產生厭學、逆反等不良心態等,這都會在基礎教育階段給個體帶來難以預計、不可估量的消極影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