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字文》,古人多簡稱其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雖排在最后,但其成書時間卻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確切知道成書時間和作者的一部書。
根據(jù)史書記載,《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時期(502—549年)編成的,其編者是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
周興嗣,字思纂,陳郡項人。生年不詳,卒于梁武帝普通二年。世居姑熟,博學(xué)善屬文。武帝時,拜安成王國侍郎。帝每令興嗣為文,如銅表銘、柵塘碣、檄魏文,次韻王義之書千字文。每奏,輒稱善。官終給事中。興嗣撰皇帝實錄、皇德記、起居注、職儀等百余卷,又作有文集十卷,(《梁書》及《兩唐書志》)傳于世。
《梁史》中說:“上以王羲之書千字,使興嗣韻為文。奏之,稱善,加賜金帛?!碧拼摹渡袝蕦崱穼Υ耸伦隽诉M(jìn)一步的敘述,該書說:梁武帝肖衍為了教諸王書法,讓殷鐵石從王羲之的作品中拓出了一千個不同的字,每個字一張紙。然后把這些無次序的拓片交給周興嗣,讓他編成有內(nèi)容的韻文。周興嗣用了一夜時間將其編完,累得須發(fā)皆白。這件事在唐宋兩代多有記載,如《劉公嘉話錄》、《太平廣記》等書都曾加以記錄,其內(nèi)容與《尚書故實》基本相同。
《千字文》每4字一句,共250句,一千個字。其中有一重復(fù)的字,即“潔”字,此字在文中出現(xiàn)兩次:“女慕貞潔”、“紈扇圓潔”,一些古人曾試圖加以修改,如宋人吳枋、明人郎瑛等。《千字文》通篇用韻,朗朗上口,其用韻數(shù)字是7個。
《千字文》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辭藻華麗,內(nèi)容豐富。但由于時代久遠(yuǎn),內(nèi)容已不易于理解,現(xiàn)依據(jù)清人汪嘯尹、孫謙益的說法,對《千字文》的內(nèi)容作一大致介紹。
由汪嘯尹纂輯、孫謙益參注的《千字文釋義》將《千字文》分為四個部份,他們稱之為四章。從第一句“天地玄黃”開始,至第三十六句“賴及萬方”為第一部份;從第三十七句“蓋此身發(fā)”開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為第二部份;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華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嚴(yán)岫杳冥”為第三部份;自第一百六十三句“治本于農(nóng)”起,至第二百四十八句“愚蒙等誚”為第四部份。最后還有兩句“謂語助者,焉哉乎也”,沒有特別含義,將其單列出來。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