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青銅器和瓷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經歷了幾千年的興衰演變,中國人至今仍有愛玉的風尚,這種信念和喜愛除了源于玉的美感之外,更多的是來自于傳統文化。
在傳統概念中玉就是美麗的石頭,劉斌引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總結了前人對玉的自然屬性與人文屬性的內涵:“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玉器在中國有著八千年以上不間斷的歷史,經歷了從裝飾到禮器,從道德人格化再到世俗的過程。因此,探究幾千年的玉器的歷史,可以說是了解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劉斌,1985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至今一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考古工作,現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長。他曾主持發掘了浙江海寧荷葉地、海寧佘墩廟、余杭匯觀山等許多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2007年主持良渚遺址的鉆探調查,發現了良渚古城。主要著作有《南河濱─崧澤文化遺址發掘報告》、《中國出土玉器全集──浙江卷》及《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縱論》。
當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玉器距今約8000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蚷。“至距今6000年左右,玉蚷這一具有觀念形態的代表性的玉器逐漸失去其唯一性的地位,取而代之的首先是玉璜(見圖一),繼而生成了玉鐲、玉鉞等許多新的玉器種類。玉璜是貴族女性的象征物,男性的墓葬是沒有出土的。”劉斌一邊展示圖片一邊解說。
其后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進入到中期后,也就是距今5000年左右,各個文化圈的內部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與統一,這時期的信仰慢慢形成各自獨立的內向的傾向,玉器等代表觀念和權力的器物走向系統化和禮制化,而信仰的形式從原來的抽象化形體概念發展成較具象的偶像概念;從原來的自然與動物的崇拜走向人性化或人格化的神的崇拜。
人格化的玉
如前文所言,玉在漢字中是美好的象征,而在歷史典籍中,關于用玉和玉的理念的記載,主要見于春秋戰國時代。《禮記玉藻》中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詩經》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虎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春秋戰國時代,崇玉之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完璧歸趙”及“隨珠彈雀”的典故傳誦千古,“和氏之璧”與“隨侯之珠”等玉器被奉為天下之至寶,引起諸侯之間的紛爭,以致于墨子、韓非子等許多思想家立說批評這重玉之風。
神化的玉
秦漢以至南北朝,進一步發展了自上古以來的靈物觀念,以玉斂尸的風俗,可謂空前絕后。劉斌指出,《周禮》中即有「疏璧、琮以斂尸」的記載。春秋戰國時代,一般只見有玉覆面和玉含,而漢代則發展為以金、銀或銅線穿綴的包裹整個身體的玉衣。東晉《抱樸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普通人一般只在口中或手中放玉,《后漢書禮儀下》稱為“飯含珠玉”。
從漢代玉器的演變來看,自漢武帝之后,用玉制度日趨完備,而裝飾玉趨于簡化。“所謂用玉制度的完備,是指葬玉制度而言,漢代盛行厚葬風氣,從皇室貴族到官僚豪強,無不重視喪事。葬玉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玉衣的使用。”劉斌繼續講述:“玉衣又稱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所使用的殮服。《后漢書禮儀志下》載:‘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東漢時期,銅縷玉衣的使用較普遍,除王侯家族成員外,高級官僚、貴族也有使用,漢代皇帝還常常賞賜玉衣給朝廷重臣。
曹魏時期提倡薄葬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等文獻記載,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于洛陽,并葬于高陵。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該墓平面為甲字體,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墓雖多次被盜,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陪葬品,考古人員出土了器物二百多件,包括金、銀、玉等多種質地;器內有銅帶恥、鐵甲、鐵劍、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石龜、石璧、石枕、刻名石牌等。
曹操反對厚葬,早在建安十年就下令“民不得復私讎,禁厚葬,皆一之于法。”魏文帝曹丕亦認為天下動蕩不安,“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禍皆起于“厚葬封樹”,于黃初三年作終制曰“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廢除了以玉衣為葬的制度。劉斌闡析:“從考古發掘來看,迄今尚未發現東漢以后的玉衣。曹魏時期的墓葬中,玉器出土很少,可見在曹操父子積極推行薄葬措施的影響下,兩漢四百余年來形成的葬玉制度逐漸衰落以至最終消失。”
世俗化的玉
隋唐以后用玉的概念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玉在禮儀與靈性方面的概念被日漸淡化,只作為珍貴美麗的材料,只有皇室仍然使用圭、璧等玉器,一般玉器制作則走向世俗生活化,以寫實的藝術手法表現生活和當時的社會思潮。龍、鳳、牡丹等吉祥圖案,“吉慶有余”、“五子登科”、“福綠長壽”等固有題材,成為玉雕中常見的內容。“佛像”、“觀音”、“羅漢”等也是唐宋以來常見題材,并形成了唐代的“玉飛天”,宋代的“龜巢荷葉”及“玉童子”,金元時期的“玉春水”和“玉秋山”等代表作。
中國玉器發展到清代是頂峰時期,清宮內府舊藏宋代《大禹治水圖》玉山(見圖二),它是當前所見中國古代最大的玉雕作品。據清宮檔案記載,此玉采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玉材原重約一萬零七百斤,歷經三年從新疆運到北京;又經水路運往揚州,由擅于做玉山的揚州玉工琢制,歷六年制成。后運回北京,造辦處令玉匠鐫字,置于樂壽堂,前后共用十年時間。
經歷八千年的時間洗禮,玉在中國文化里一直扮演著吉祥之物的角色,時至今日已是民眾化的玉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