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時期提倡薄葬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等文獻記載,曹操于建安二十五年病逝于洛陽,并葬于高陵。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陽縣安豐鄉西高穴村南,該墓平面為甲字體,坐西向東是一座帶斜坡墓道的雙室磚墓,規模宏大、結構復雜。墓雖多次被盜,但仍幸存一些重要陪葬品,考古人員出土了器物二百多件,包括金、銀、玉等多種質地;器內有銅帶恥、鐵甲、鐵劍、玉珠、水晶珠、瑪瑙珠、石龜、石璧、石枕、刻名石牌等。
曹操反對厚葬,早在建安十年就下令“民不得復私讎,禁厚葬,皆一之于法。”魏文帝曹丕亦認為天下動蕩不安,“漢氏諸陵無不發掘,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并盡,是焚如之刑”,禍皆起于“厚葬封樹”,于黃初三年作終制曰“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廢除了以玉衣為葬的制度。劉斌闡析:“從考古發掘來看,迄今尚未發現東漢以后的玉衣。曹魏時期的墓葬中,玉器出土很少,可見在曹操父子積極推行薄葬措施的影響下,兩漢四百余年來形成的葬玉制度逐漸衰落以至最終消失。”
世俗化的玉
隋唐以后用玉的概念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玉在禮儀與靈性方面的概念被日漸淡化,只作為珍貴美麗的材料,只有皇室仍然使用圭、璧等玉器,一般玉器制作則走向世俗生活化,以寫實的藝術手法表現生活和當時的社會思潮。龍、鳳、牡丹等吉祥圖案,“吉慶有余”、“五子登科”、“福綠長壽”等固有題材,成為玉雕中常見的內容。“佛像”、“觀音”、“羅漢”等也是唐宋以來常見題材,并形成了唐代的“玉飛天”,宋代的“龜巢荷葉”及“玉童子”,金元時期的“玉春水”和“玉秋山”等代表作。
中國玉器發展到清代是頂峰時期,清宮內府舊藏宋代《大禹治水圖》玉山(見圖二),它是當前所見中國古代最大的玉雕作品。據清宮檔案記載,此玉采自新疆和田的密勒塔山,玉材原重約一萬零七百斤,歷經三年從新疆運到北京;又經水路運往揚州,由擅于做玉山的揚州玉工琢制,歷六年制成。后運回北京,造辦處令玉匠鐫字,置于樂壽堂,前后共用十年時間。
經歷八千年的時間洗禮,玉在中國文化里一直扮演著吉祥之物的角色,時至今日已是民眾化的玉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