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在中國的八千個春與秋
人格化的玉
如前文所言,玉在漢字中是美好的象征,而在歷史典籍中,關于用玉和玉的理念的記載,主要見于春秋戰國時代。《禮記玉藻》中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與玉比德焉”。《詩經》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周禮》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
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虎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春秋戰國時代,崇玉之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況。“完璧歸趙”及“隨珠彈雀”的典故傳誦千古,“和氏之璧”與“隨侯之珠”等玉器被奉為天下之至寶,引起諸侯之間的紛爭,以致于墨子、韓非子等許多思想家立說批評這重玉之風。
神化的玉
秦漢以至南北朝,進一步發展了自上古以來的靈物觀念,以玉斂尸的風俗,可謂空前絕后。劉斌指出,《周禮》中即有「疏璧、琮以斂尸」的記載。春秋戰國時代,一般只見有玉覆面和玉含,而漢代則發展為以金、銀或銅線穿綴的包裹整個身體的玉衣。東晉《抱樸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普通人一般只在口中或手中放玉,《后漢書禮儀下》稱為“飯含珠玉”。
從漢代玉器的演變來看,自漢武帝之后,用玉制度日趨完備,而裝飾玉趨于簡化。“所謂用玉制度的完備,是指葬玉制度而言,漢代盛行厚葬風氣,從皇室貴族到官僚豪強,無不重視喪事。葬玉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玉衣的使用。”劉斌繼續講述:“玉衣又稱玉柙,是漢代皇帝和高級貴族死時所使用的殮服。《后漢書禮儀志下》載:‘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薨,皆令贈印璽、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東漢時期,銅縷玉衣的使用較普遍,除王侯家族成員外,高級官僚、貴族也有使用,漢代皇帝還常常賞賜玉衣給朝廷重臣。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