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器在中國的八千個春與秋
玉器、青銅器和瓷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經歷了幾千年的興衰演變,中國人至今仍有愛玉的風尚,這種信念和喜愛除了源于玉的美感之外,更多的是來自于傳統文化。
在傳統概念中玉就是美麗的石頭,劉斌引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總結了前人對玉的自然屬性與人文屬性的內涵:“玉,石之美者,有五德。”玉器在中國有著八千年以上不間斷的歷史,經歷了從裝飾到禮器,從道德人格化再到世俗的過程。因此,探究幾千年的玉器的歷史,可以說是了解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的一個重要途徑。
劉斌,1985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至今一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從事考古工作,現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良渚工作站站長。他曾主持發掘了浙江海寧荷葉地、海寧佘墩廟、余杭匯觀山等許多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2006-2007年主持良渚遺址的鉆探調查,發現了良渚古城。主要著作有《南河濱─崧澤文化遺址發掘報告》、《中國出土玉器全集──浙江卷》及《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縱論》。
當前發現年代最早的玉器距今約8000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玉蚷。“至距今6000年左右,玉蚷這一具有觀念形態的代表性的玉器逐漸失去其唯一性的地位,取而代之的首先是玉璜(見圖一),繼而生成了玉鐲、玉鉞等許多新的玉器種類。玉璜是貴族女性的象征物,男性的墓葬是沒有出土的。”劉斌一邊展示圖片一邊解說。
其后中國的新石器時代進入到中期后,也就是距今5000年左右,各個文化圈的內部得到了進一步的加強與統一,這時期的信仰慢慢形成各自獨立的內向的傾向,玉器等代表觀念和權力的器物走向系統化和禮制化,而信仰的形式從原來的抽象化形體概念發展成較具象的偶像概念;從原來的自然與動物的崇拜走向人性化或人格化的神的崇拜。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