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中國情人節(jié)?沒那么簡單 讓我們尋找真正的七夕
通州七夕這樣過
通州時訊:都說十里一俗,通州以及周邊都流傳著哪些關(guān)于七夕的節(jié)日習俗?
周良:七夕民俗從漢代開始,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其中穿針乞巧、喜蛛應(yīng)巧、投針驗巧、拜織女、拜魁星等都比較常見。
穿針乞巧快者取勝
流傳至今的穿針乞巧始于漢代,是有記載的最早也是最常見的乞巧方式。《西京雜記》記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之。”穿針乞巧選七孔針,看誰穿得快,贏的人就被視為乞得巧。
喜蛛應(yīng)巧比誰網(wǎng)更密
喜蛛應(yīng)巧的習俗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源于南北朝之時。人們在七月七日這一天,各捉一只蜘蛛放在小盒中,第二天早上打開;看誰的蜘蛛織的網(wǎng)密,就算乞得巧。網(wǎng)越密說明此人乞得巧越多。不同地區(qū)、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wǎng)之有無、唐視網(wǎng)之疏密,宋視網(wǎng)之圓正,后世多遵唐俗。
另一方面因為蜘蛛又被稱為“喜子”,所以又有祈子的寓意。
投針驗巧看誰針影細
投針驗巧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先用碗盛水,放在太陽下曬,女孩子拿針輕輕放在水上,若水底針影很細,大家就認為該女子有福氣,獲得了巧。如果針影比針還粗,則認為此女未乞得巧。也有另一種說法,明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講述的也是七夕投針驗巧的習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