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有中國情人節之稱。在這一天,女子們會以紀念牛郎織女的形式或以各地特色習俗來祈求心靈手巧和美滿姻緣。殊不知,七夕的文化內涵十分豐富,雖傳頌忠貞不渝的婚愛觀,卻不只是女人節、情人節,七夕也是男人節,是古代讀書人的“曬書節”、“魁星節”,還是古人的“曬衣節”。
昨日,記者專訪民俗研究專家周良,他引經據典,以生動的語言和獨到的見解,講述了他對七夕傳統文化的觀點和看法,介紹了流傳在通州的七夕民俗。
七夕背后不簡單
不止愛情
源于星宿崇拜,還是曬書曬衣節
通州時訊:除了被認同為中國“情人節”,傳統文化節日“七夕”還有哪些內涵?
周良:關于七夕的記載,可追溯至戰國時期的楚國。典籍《詩經·小雅·大東》中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睆彼牽牛,不以服葙”的詩句,這是有關牛郎織女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是傳說的雛形。
提起七夕,大家就會聯想到牛郎織女的愛情傳說,其實愛情只是“七夕”文化內涵的一部分,也是流傳最為廣泛的一部分,此外,七夕還有讀書和衛生的含義,也有曬書節、曬衣節之稱。
七夕最早來源于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后人拜牽牛星和織女星也是源于此,可又不止于此。古人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科舉制度中,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所以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這種說法保留了七夕最早來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跡。
每年七夕都在三伏天,氣溫高濕氣重,書籍容易受潮,讀書人就選在七夕這一天中午把藏書拿到空場上晾曬防毀損。有一個成語“郝隆曬書”,說的就是西晉時期,大司馬桓溫手下的參軍郝隆飽學多才,七月七日見人家曬書,他就解開衣扣袒胸露腹躺在太陽下曬肚子,面對別人詢問,他說:“我曬書”,以示自己滿腹經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
曬衣也同理,人們選在七夕晾曬衣服,有殺菌消毒、避免蟲蛀的作用。可是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卻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看到鄰居曬衣時,全是綾羅綢緞、光彩奪目,就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衫。有人詫異地詢問他在干什么,他道:“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此可見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