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與“師父”有什么區別
唐朝以后,“師父”開始用來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南唐尉遲偓的《中朝故事》記載唐咸通年間,有個幻術藝人在京城表演。在一次表演失敗之后,他向觀眾賠禮致歉說:“某乍到京國,未獲拜所有高手,在此致此。小術不行,且望縱之,某當拜為師父。”北宋費袞的《梁溪漫志》記載,高郵強盜尉九,疾足善走,日行數百里,氣勢猛壯,白天吃喝,夜則為盜。有一天早食時,被一個道人“呼為師父,且拜之”。這里一個善于幻術,一個疾足善走,都是具有特殊技能的人。
在元明時期,“師父”往往用作對和尚、道士的尊稱。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萬松老人書》中,有“嗣法弟子從源頓首再拜師父丈室”之語;“錫號帝師”的著名僧人八思巴,當時士人大都稱他為“師父”。
“師傅”作為尊稱,當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內,而“師父”將“師”作“父”一般敬重,感情顯然更加深摯。由于受重教尊師觀念的影響,在傳統的觀念中,父親和老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舊時更為普遍使用的“父師”一詞,就典型地體現了這點。“父生之,師教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在一個人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有生養之恩,老師有教育之誼?!皫煾浮钡姆Q呼,在保留了原有的傳授知識或技藝的意思之外,還被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現了古人對老師猶如對父親一樣的感情。
“師傅”和“師父”最基本的意義是相通的,就是指傳授知識或技藝的人。相對于“師傅”而言,“師父”的所指更加寬泛一些,它包含了“師傅”的一切意義。在很多情況下,這兩個詞可以混用。如《榖梁傳》中的“師傅”,在《白孔六帖》和《淵鑒類函》中就寫作“師父”。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師傅深懷敬意,師傅的年齡和自己的父親相當,他就完全可以稱呼自己的“師傅”為“師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