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教育辭典里,“師傅”與“師父”是兩個與教師密切相關(guān)的概念,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不了解“師傅”與“師父”的區(qū)別在哪里,往往混用這兩個稱呼。
“師傅”一詞,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xiàn)了,而且從一開始就是用來指老師的。《榖梁傳》中有這樣的說法:“羈貫成童,不就師傅,父之罪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年已8歲的兒童,如果不進學從師,那是父親的罪過。
戰(zhàn)國時期稱老師為師傅,還有另外一條材料可以證明。根據(jù)《戰(zhàn)國策》的記載,在呂不韋的操縱下,在趙國做人質(zhì)的秦公子異人終于回到了秦國。秦王令異人試誦詩書,異人推辭說:“少棄捐在外,嘗無師傅所教學,不習于誦。”這里的“師傅”與教學關(guān)聯(lián),顯然指的是老師。
秦漢以后,“師傅”由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演變?yōu)閷V傅弁酰òǖ酆屯酰┑睦蠋煛!皫煾怠钡倪@一意義,來源于太師和太傅的合稱。
顯然是因為“師傅”的地位太尊貴,聲望太高,才出現(xiàn)了所謂的“身為師傅,貴極人臣”。從西漢到南宋,“師傅”的涵義幾乎為帝王之師這一特定的所指獨占,很少例外。從南宋開始,“師傅”的所指逐漸下移,平民百姓的老師也可以蒙受此稱。如朱熹既用“師傅”來稱呼帝王之師,也用來稱呼一般的授業(yè)者。至于用“師傅”來稱呼工、商、戲劇等行業(yè)中傳授技藝的人,則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按工人們在工廠互稱“師傅”的習慣,稱任何一個成年人尤其是年長的人為師傅,則是20世紀60年代的事情。
“師父”之稱,不僅出現(xiàn)得較晚,而且使用的頻率也非常有限。《四庫全書》中雖然數(shù)百次出現(xiàn),但大都別有所指,與我們要討論的“師父”不同。
“師父”的稱呼,是在唐代出現(xiàn)的。姚思廉的《梁書》中說高祖德皇后郗徽的祖父郗紹,曾任“宋國子祭酒,領(lǐng)東海王師父”。在《文苑英華》中,“師父”也一再出現(xiàn)。其中所指,和“師傅”完全相同,既有泛指從事教學工作的老師,如“臣雖駑劣不才,竊服師父之訓”,也有特指帝王的老師,如“乘箕入相,就三命而作鹽梅;投釣升朝,封四履而稱師父”。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