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被譽為文明古國、禮義之邦。然而,國人卻不知從何時起,將“禮義之邦”誤為“禮儀之邦”。并且,這一錯誤在各種媒體中觸目皆是,大有積非成是、愈演愈烈之勢。例如,中華書局近年出版某學者關于禮樂文化的專著,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中華是禮儀之邦”。在“百度”上輸入檢索項“禮義之邦”,跳入你眼簾的第一行字竟然是用粗體字標示的提醒語:“您要找的是不是:禮儀之邦”?在“禮義之邦”的檢索項下,獲得的檢索結果是70萬條,其中大部分還是“禮儀之邦”混雜其內;而在“禮儀之邦”的檢索項下,獲得的檢索結果卻高達612萬條。
殊不知“禮義之邦”與“禮儀之邦”雖一字之差,但涵義萬殊,境界之高下何止天淵。
關于“禮義”
“禮”和“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號稱“國之四維”的“禮、義、廉、恥”,“禮”、“義”居前兩位。“五常”、“六藝”、“八德”,“禮”、“義”皆在其內。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清人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為“禮”是一個假借字,是從“履”假借來的。履即是人們穿的鞋子。段注曰:“履,足之所依也,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此假借之法。”而“禮”的意涵即是“所以事神致福”,也就是通過祭祀以達福祉。所以“從示”,“從豊”(段注:“豊,行禮之器也。”即陳放禮品的器物。),二者都決定了“禮”的意義范疇,都是“禮”的意符。而“豊亦聲”是說它身兼二任,既是這個字的意符(決定其意義范疇),又是這個字的聲符(決定其讀音)。
何謂“義”?《禮記·中庸》說:“義者,宜也。”《釋名》說:“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韓愈《原道》說:“行而宜之之謂義。”這些解釋都是一致的,“義”的意思就是“宜”,即思想行為符合一定的標準,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大致與儒家“中庸”的思想相同。由此再引申出諸如“仁義”、“道義”、“禮義”、“正義”、“忠義”、“情義”、“義士”、“義學”、“義理”、“義師”、“義田”、“義務”……等等極其豐富的意涵。
“禮義”連屬作為一個詞組,豐富和提升了其分別作為單個詞原有的意涵。這就如同“禮樂”作為一個詞組遠遠超出“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中作為單個詞的某一“技藝”的內涵,表示的是“禮樂制度”、“禮樂精神”的含義;“禮義”所表示的含義就有“禮義廉恥”、“禮義教化”、“以禮治國”等等,較之“禮”、“義”作為單個詞,其內涵要豐富厚重得多。
“禮義”連屬成詞,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廣泛使用。如:
《詩》序:“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禮記·冠義》:“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此后,歷代典籍中使用“禮義”一詞無數。如:《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朱熹《朱子家訓》:“詩書不可不讀,禮義不可不知,子孫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難不可不扶。”明顧炎武《日知錄·廉恥》:“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
以上所引“禮義”一詞所表達的內涵豐富博大,幾乎涵蓋了儒家關于人倫、天道、政治、社會、文教、風俗諸多方面的基本精神。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禮義的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禮義的精神,就是儒家的精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