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開智
朱砂開智也叫朱砂啟智或朱砂點痣,是開學儀式中最后一道程序。具體做法是先生手持蘸著朱砂的毛筆,在學生眉心處點上一個像“痣”一樣的紅點。因為“痣”與“智”諧音,朱砂點痣,取的其實是“智”的意思,意為開啟智慧,目明心亮,希望學生日后的學習能一點就通。
太學和國子監是古代的大學嗎
木文南
太學和國子監一直被視為中國古代的大學。對于太學,《辭海》稱,“其名始于西周”?!洞蟠鞫Y記·保傅》:“帝入太學,承師問道?!睗h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經博士,弟子五十人,為西漢太學建立之始。東漢太學大為發展,質帝時,太學生達三萬人。魏晉到明清,或設太學,或設國子學(國子監),或兩者同設,均為傳授儒家經典的最高學府。也就是說,太學和國子監都只是“相當于”古代的大學。其實,國子監除了是元、明、清三代的“皇家學院”,還是全國最高的教育行政管理機構;太學則為古代的中央官學,太學和大學盡管只有“一點”之差,但就辦學宗旨、教授內容、學員學制等方面而言,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中國古代大學可以說是從太學到國子監逐漸發展的,漢代太學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官立大學制度的確立。漢武帝時,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漢武帝遂在京師長安首設太學,太學也是歷史上第一座設在京師的全國最高教育機構。隋煬帝時,太學改為國子監,但國子監內還同時設太學。唐、宋兩代太學與國子學并存,且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學制。到元、明、清三代開始,不設太學,只設國子學或國子監,國子監既是國家的最高學府,也是全國教育最高的行政管理機構。
如今大學的概念是指實施高等教育的學校、提供教學以及研究條件并授權頒發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包括高等??茖W校、學院、綜合性大學等,其辦學宗旨是培養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學者的。但太學和國子監是古代封建政權培養精通儒家經典官吏的,學生畢業即可步入仕途,因而古代有“學而優則仕”之說。此外,所學課程也迥然有異。太學中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太學所關注的只是人文領域中的一部分內容,其他自然科學和醫學等專業并未涉及。太學的學生被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東漢時還有“諸生”、“游士”,西晉時有“禮生”、“寄學”、“散生”、“弟子”等稱呼;國子監的學生則都叫“監生”。明代監生分為四類,稱作四監;清代分為十類,稱為六貢四監。明清規定,只有貢生或蔭生才有資格入監讀書,所謂蔭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監的官吏子弟,此種蔭生亦稱蔭監。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