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操左券”不等于“穩操勝算”
古代契約被稱為券或契券,用竹木制成,分左右兩片,兩邊刻相同的文字,記財物的名稱、數量等。其中,左片即左契,亦稱“左券”,刻著負債人姓名,由債權人保存;右片叫右契,亦稱“右券”刻著債權人的姓名,由負債人保存。因此,由債權人收執的“左券”,是用來索償的憑證。后來,說有把握就叫“操左券”,并用“穩操左券”比喻有充分的把握。這個成語的出處是《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左券以責于秦韓。”
契約文書在我國民間流傳了數千年,古代買賣行為一般要訂立契券。據《周禮·天官·小宰》記載,小宰負責職掌 “聽稱責(債)以傅別”,“聽取予以書契”,所謂“傅別”、“書契”即契券。傅指“傅著約束于文書”,別指“一別為兩,雙方當事人各執其一”。
穩操勝算盡管也是有把握取得勝利,但“勝算”二字更側重于能夠制勝的計謀。穩操左券和穩操勝算只是兩個近義詞而已,在內涵和程度上都有所不同。
三個臭“皮匠”本為三個“裨將”
“三個臭皮匠,頂過諸葛亮”是一句廣為人知的民間諺語,形容三個才能平庸的人,若能同心協力集思廣益,也能提出比諸葛亮還周到的計策,但諺語中的“皮匠”原本是“裨將”。后來在流傳過程中,經過長期的演變才變成了“皮匠”。
在古代,制鞋或修補鞋的工匠稱“補鞋匠”,也被俗稱為“皮匠”。清代梁章鉅《稱謂錄·百工》:“徐博世為皮匠,能為一縫裘。”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則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其滿腹謀略被后人視為“足智多謀”的化身。修鞋補鞋的皮匠,有多少個恐怕也頂不上一個諸葛孔明。這里的“皮匠”,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
那么,何為“裨將”?裨將是古代最低一級的將軍,也叫副將,通常由校尉或都尉升遷。作為軍事行動中輔助軍中統帥的重要幕僚,裨將往往都有權參與軍中帳議。《漢書·項籍傳》:“梁,為會稽將,籍,為裨將。”顏師古注:“裨,助也,相副助也。”《明史·楊璟傳》:“永州久不下,令裨將分營諸門,筑壘困之。”
可見,這個民間諺語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流傳中,人們將“裨將”說成了“皮匠”。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