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原本是指最“牛”斗雞
“呆若木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呆頭呆腦或癡癡發愣的樣子,呆即發傻,宛如木頭做的雞一樣。可是按照莊子的本意,這個成語其實是一個褒義詞,它代表著一種最高深的境界。因為在斗雞中,外表活蹦亂跳、鋒芒畢露、強悍伶俐的雞并不是最厲害的。目光凝聚、內蘊真氣、紋絲不動、貌似木頭的雞,才是最“牛”的斗雞。
這個成語典出《莊子·達生》,原本是個寓言,說的是紀渻子為齊宣王訓雞的故事。戰國時期,斗雞是貴族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熱衷于斗雞的齊宣王為了能在斗雞場上取勝,請了一個叫紀渻子的人專門負責訓練斗雞。剛剛訓了十天,齊宣王就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齊宣王急于求成,十天時,他就問紀渻子是否訓練好了,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這只雞表面看起來氣勢洶洶的,其實沒有什么底氣。”又過了十天,齊宣王又來詢問斗雞訓練得如何,紀渻子說:“還不行,因為它一看到別的雞的影子,馬上就緊張起來,說明還有好斗的心理。”又過了十天,齊宣王忍耐不住,再次去問,紀渻子仍然告訴他還是不行,因為這只雞目光炯炯,氣勢未消。這樣又過了十天,紀渻子終于說差不多了。這只斗雞已有些呆頭呆腦、不動聲色,看上去就像木頭做的雞一樣。果然,齊宣王的雞只要一進斗雞場,別的雞掉頭就逃。
由此可見,“呆若木雞”并不是真呆,只是看著呆,實際上卻有很強的戰斗力,貌似木頭的斗雞根本不必出擊,就能讓其他斗雞望風而逃。
“衣冠禽獸”最早代指“文官武將”
衣冠禽獸通常被認為是一個含有貶義的成語。因為,衣是指穿衣,冠是指戴帽。這個成語顧名思義,是指禽獸披著人的衣服戴著人的帽子。在很多成語詞典里,都將其解釋為“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的畜生。比喻道德敗壞,行為像禽獸一樣的人。”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辭海》中,其解釋更為直接:衣冠禽獸,比喻品德敗壞的人。謂這種人虛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禽獸。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人人罵我做衣冠禽獸,個個識我是文物穿窬。”但是,若溯其源,不難發現衣冠禽獸一詞最早卻是個褒義詞,它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為了襯托皇上“龍”之形象的尊貴,朝廷大臣的官袍則要繡上禽、獸。明代官員的服飾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飛禽,武將的官服上繪走獸。“衣冠禽獸”在當時遂成為文官武將的代名詞,原本是代指“當官的”。
明代官員分為九品,在官袍上繡出飛禽走獸的補子,官階大小一目了然。因此,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叫“補服”。清代沿襲明制,文武官員袍子上的補子雖然都為文禽武獸,但具體是哪些禽獸略有差異。明代文官補子上的九種飛禽依次為: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將一品和二品都是獅子,三品老虎,四品豹子,五品熊,六品和七品都是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清代文官的補子八品換成了鵪鶉,九品換為練雀。武官一品改為麒麟,三品改為豹,四品改為虎。
其實,古代有一個成語叫“衣冠梟獍”,專門比喻品行敗壞、忘恩負義,就像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的禽獸。梟獍,音讀“消競”,相傳梟是食母的惡鳥,獍是食母的惡獸。北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里曾有“河朔人士,目蘇楷為衣冠梟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