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是注釋體例之一。其中有四部,不論從文學(xué)史還是史學(xué)的角度來看都具有很高的價值,分別是: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南朝梁劉孝標(biāo)注《世說新語》、北魏酈道元注《水經(jīng)》以及唐李善注《文選》。
這個說法出自錢穆先生的《中國史學(xué)名著》,流傳最廣(一說是段注說文、酈注水經(jīng)、劉注世說新語、李注文選)。
還有把裴松之注《三國志》、劉孝標(biāo)注《世說新語》、酈道元注《水經(jīng)》放在一起叫做“三大名注”的說法。另一說“三大名注”是北魏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南朝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唐李善的《文選注》。
裴松之注《三國志》
陳壽撰寫的《三國志》有些地方過于簡略,有些地方甚至是故意地歪曲歷史。晉以下一百三十余年,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朝(宋齊梁陳)的宋文帝發(fā)覺了這個不足,于是命中書侍郎裴松之進(jìn)行增補、注解、糾錯。裴松之收集了大量的史料,最可貴的是他并沒有武斷地進(jìn)行取舍,而是把存疑、矛盾的地方“并皆抄納,以備異聞”(裴《上三國志注表》)。
劉孝標(biāo)注《世說新語》
劉孝標(biāo)名峻,南朝梁時人。他的注為《世說新語》漫畫式的描寫補充了很多翔實的背景資料。以德行第一的第一段為例:
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1)為豫章太守,(2)至,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3)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陳曰:武五式商容之閭,席不暇煗。(4)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1:《汝南先賢傳》曰:陳蕃字仲舉,汝南平輿人。有室荒蕪不掃除,曰:大丈夫當(dāng)為國家掃天下。值漢桓之末,閹豎用事,外戚豪橫,乃拜太傅,與大將軍竇武謀誅宦官,反為所害。
注2:《海內(nèi)先賢傳》曰:蕃為尚書,以忠正忤貴戚,不得在臺,遷豫章太守。
注3:謝承《后漢書》曰:徐穉字孺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前后為諸公所辟,雖不就,及其死,萬里赴吊。常豫炙雞一只,以綿漬酒中,曝干以裹雞,徑到所赴冢隧外,以水漬綿,斗米飯,白茅為藉,以雞置前。酹酒畢,留謁即去,不見喪主。
注4:許叔重曰:商容,殷之賢人,老子師也。車上跽曰式。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