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安徽卷)語文試題第二大題中的詩詞鑒賞題型為閱讀兩首詩回答問題。其中之一是金朝趙秉文的《和韋蘇州〈秋齋獨宿〉》,此詩如下:
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
驚鳥時一鳴,寒枝不成宿。
試卷第一題是關于詩中詩人的心境,答案說“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冷月殘燭,秋雨寒枝,凄冷襲人。”
第二題是關于第一句的修辭手法,答案說“趙詩:借代,借‘暈’代月?!畷灐湟浴洹怀鲈乱购馇秩耍弧畷灐诸A示了天氣變化,引出下句。”
先看第一題的答案。“冷月(暈)”和“秋雨”在古詩里是常見的描寫孤獨心境的元素,如李白《長相思·其一》詩中:“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再如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中:“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钡牵鶕庀髮W知識,下雨時是看不見月亮的,也就是說“雨”和“月”不能同時出現。所以“冷月殘燭,秋雨寒枝”不符合常識。
再看第二題答案明確說“暈”是借代月亮,并說預示了天氣變化,引出下句“雨聲在深竹”?!掇o?!罚ǖ诹妫┮舱f:“暈常是壞天氣出現前的征兆,民間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諺語。蘇洵《辨奸論》:‘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東漢許慎《說文新附》說:“暈,日月氣也。”西漢《史記》說:“日月暈適,云風,此天之客氣,其發見亦有大運。”可見,從古到今,“月暈(月亮光環)”是預示有風而不是有雨,所以“暈”不能引出“雨聲在深竹”。
高考語文答案應當具有權威性和嚴謹性,但以上兩個答案卻出現了違背科學常識的錯誤,很不嚴謹。究其原因都是把“暈”理解為月亮,即答案所說借“暈”代“月”,這就使“冷月”和“雨聲”作為古詩畫面同時出現,這明顯與氣象常識不符。眾所周知,由于云層厚時特別是下雨時是不會出月亮的,在古詩里也極少把“月”“雨”同時出現,而例外是白居易《長恨歌》詩中“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但那是在描寫狀態而非畫面。
難道是作者寫作此詩時出現了疏忽?作者趙秉文作為金末“文士領袖”,主長文壇四十年,“歷五朝,官六卿”。元好問稱他“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之,至五言大詩,則沉郁頓挫學阮嗣宗,真淳簡淡學陶淵明”。
此詩是趙秉文對唐朝韋應物(韋蘇州)《秋齋獨宿》詩的唱和之作,這首小詩精絕之處在于前兩句“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但怎么會出現這種“冷月”和“雨聲”同時出現的錯誤呢?難道“冷暈”還有其他更為合理的釋義?
查閱《王力古漢語詞典》和《辭?!肪f“引申為光影、色澤四周模糊的部分?!倍娭写司湔糜小皻垹T”一詞,可以據此探究設想“暈”與“燭”是否有一定關聯,是否可以理解為“燈暈”。根據這一線索查閱唐朝韓愈《宿龍宮灘》“夢覺燈生暈,宵殘雨送涼。如何連曉語?一半是思鄉。”可見“燈”可以“生暈”,那么“燭”也可以“生暈”。所以“冷暈侵殘燭”的意思是“殘燭”形成“燈暈”。
再來看“冷暈侵殘燭,雨聲在深竹?!闭湓捠敲枋鰵垹T聽雨和孤燈濕竹的凄冷景象,這也是我國古詩里非常唯美的符號。有趣的是查閱《全唐詩》時發現這兩個意境也經常在古詩出現,如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中:“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痹偃缢究帐铩对脐栶^與韓紳宿別》詩中:“孤燈寒照雨,濕竹暗浮煙。更有明朝恨,離杯惜共傳。”
所以,此詩中的“暈”應當理解為“殘燭”的燈暈,而不是“冷月”的月暈。據此,我們可以嘗試如何使高考答案更加合情合理、知情達意。更改如下:
第一題關于詩人的心境,答案可改為“趙詩孤獨中更顯凄冷,室內殘燭冷暈,室外秋雨濕竹,看到夜鳥觸景生情。”
第二題關于第一句的修辭,答案可以說“此句修辭手法為擬人,以‘燈暈’入侵包圍‘殘燭’來反襯天涯孤客滿目‘夜雨’‘濕竹’的單調凄涼。‘暈’配以‘冷’,突出寒意?!?/p>
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古詩詞鑒賞題型是傳承我國寶貴詩詞藝術瑰寶的重要考察形式,其答案應當極其嚴謹,符合科學常識和文學規律?!耙箬b不遠,在夏后之世?!边@為我們以后語文教學和應試敲響了警鐘。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