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父”“伯”,大家都知道:“父”是爸爸,“伯”是爸爸的哥哥。這沒什么可以說的呀?其實這里面還真有那么一點兒可以說道的地方。今天我們就說說“父”“伯”里面的一些道理。
先說說“父親”的“父”。大家學過音韻學,都知道錢大昕。他在《十駕齋養心錄》里面提出很多關于上古音韻的創見,比如《古音舌上類隔之說不可信》等。其中最有名、大家也經常提起的一個就是“古無輕唇音,輕唇歸重唇”。用守溫三十六字母來說,就是“非敷奉微”的音在上古是不存在的,只有“幫滂並明”。用這個理論,上古是沒有“父”(fu)這個音的,應該讀如重唇,也就是bu。
而我們都知道“伯”讀如bo,“爸”則讀如ba。這些都用b 開頭的字是不是存在某些聯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事情的源頭,應該追溯到人類出現的早期,那時候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所謂的母系社會,就是按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會的第一階段。那個時候,婦女從事采集和原始農業,制備日常衣食并主持家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有重要作用。擔任族長的一般是年長的婦女。并且氏族禁止內婚,氏族成員進行族外群婚,人們“知母不知父”。比如中國云南的瀘沽湖旁的母系社會,家庭成員都是一個外祖母和母親的后代,即一母所生的孩子永不分家,永遠和母親與舅舅生活在一起;男不娶,女不嫁,家庭內都是母系血緣的親人,沒有父系成員。財產按母系繼承,血緣按母系計算,整個家庭中,母親處于支配的地位,享有崇高的威望。親屬關系中,有外婆、有母親、舅舅、姨媽及子女,卻沒有翁婿、婆媳、妯娌、叔侄等關系。既然沒有父系成員、也沒有叔侄關系,所以那個時候當然不會有“伯”“父”(以及“爸”)的差異。
然而母系氏族社會的時候,已經開始出現了語言以及文字符號。在人類最先發出的語音中,只有可能是兩個音,那就是厚唇吐氣音“bu”和“mu”。這一點,我們可以從現代社會嬰兒學習發音時看出來。“mu”音就對應了“母”和“媽”。而在母系社會,“bu”不可能指向父系成員,那指向什么呢?
男性在母系社會中雖然沒有主宰性地位,但是雄性的力量和偉岸的身軀,在抵御自然界的猛獸時,卻能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在從母系社會往父系氏族演化的過程中,部落內部沒有父系成員,而對強壯的男子卻越來越尊敬、崇拜。于是出生的兒童,對氏族中最強壯有力的男性賦予了一個語音:“bu”。
在進入父系社會后,男性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強壯的男子,有可能得到最豐富的食物;在與其他部落的對抗中,擁有優勢力量。而最強壯的男子會占有最多的女性資源,也就可能成為最多孩子的父親。于是對強壯男性稱呼“bu”的做法愈發得到加強。
隨著人類社會進入私有化,家庭成為個體單位,文明漸漸發展起來,文字也隨著系統化,“bu”也開始了分化:對父親的“父”、“爸”;對男子的美稱“甫”、“夫”;對強者的贊美“霸”、“伯”……
清朝的考據學大師王念孫提出訓詁學上的一個著名的規則,就是“同音相訓”。所謂的“同音”,就是上古音相同。上古音相同的字,字義上往往具有相通之處。“父”、“爸”、“甫”、“夫”、“霸”、“伯”諸字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父”、“爸”同義,“甫”、“夫”同義,這大家都知道,就不說了。
古代文獻中,“甫”“父”很多就是通用的,隨便舉個例子,比如《梁父吟》,常常又寫做《梁甫吟》。
“春秋五霸”,也經常寫作“春秋五伯”,可見“伯”“霸”相通;我們通常的排行是“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最大,而霸也有老大、最大的意思。
我們現在分析“父”、“爸”、“甫”、“夫”、“霸”、“伯”這些字,還可以看出遠古時的人們對強壯男子的尊敬和愛戴。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