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有兩個自喻:梅花與野鶴——象征著詩人具有獨特的精神:儒家之忠誠與道家之閑逸。它們在放翁的身心中已經融合一體,化為不朽的人格了。
陸游像(清人繪)
儒家之忠誠道
儒學之本,曰忠曰敬曰盡心。這是陸游的基本品德與行為準則,如同梅花一般:“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他始終把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興亡捆在一起,一身儒骨,錚然作響。
孔子曰:“仁者壽?!贝四恕巴鉄o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保ǘ偈妫╆懹巍耙簧u為身謀”,他心欲淡泊,平靜處世。老子曰:“德之貴?!标懹喂首哉]:“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彼€自勵:“世間萬事俱茫茫,惟有進德當自強?!?/p>
陸游詩中充滿了一種“豪蕩之氣”:“一聞戰鼓意氣生”,“中原北望氣如山”,“老夫壯氣橫九秋”,“養氣不動真豪杰”……無疑,這是源自《孟子?公孫丑上》:“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拔疑起B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詩人的眼里總含著淚水,他說:“憂國憂家慮萬端?!鄙陙y世與憂患之際,誰能無動于衷?赤子之心,在此時更顯其忠貞:人民在苦難中,于是“路有流民終動心”;他對天長嘆:“日月悲歌里,關山淚眼邊。”苦難是人生的本質。它是砥石,以磨練意志;它是鐵錘,以鍛造情懷;它是烈火,以熔鑄赤誠。
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睉n患的價值,在于詩人的清醒與堅韌。他要頑強地活下去,以“愛國詩人”著稱的陸游臨終《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其詠懷之詩常以國難為憂憤,如:“五更風雨夢千里,半世江湖身百憂”(《北窗》);“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長歌行》);”雙鬢多年作雪,寸心到死如丹“(《感事》)。他和杜甫一樣,贏得“一代詩史”的美名。
詩人中年游宦,但仕途坎坷。他為官而不辭辛勞,視之為生命的磨煉,以成就自身的才情積累。他也不迷戀官場,“宦情薄似秋蟬翼,鄉思多于春繭絲”(《自嘆》)。畢竟,詩人才是他的本色。
陸游鄙視那些貪官:“作官覓飽最繆算,羨爾為農過一生”(《夜投山家》)。故而他常常自警:“得福常廉禍自輕,坦然無愧亦無驚“(《書齋》)。對于一心鉆營名利的小人,詩人不屑一顧:“生來不啜猩猩酒,老去那營燕燕巢”(《心意》);“利祿驅人萬火牛,江湖浪跡一沙鷗”(《感懷》)。真是愛惡分明,言行如一。身在官場,他不圖自己的名利,以民生為重,為百姓盡責盡心。他將清廉的品節看得比生命還貴重!
實施儒家倡導的“仁政”,陸游是一個真正關切民生的好官。他的心與民眾是息息相關的:“ 我要上天仁,顧哀民語悲?!保ā堕h雨》)“政本在養民,此論豈迂闊?”(《書嘆》)即使他蒙冤遭貶,依然為百姓著想:“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書感》)
“怎樣做人”——這是儒家詩教的核心。陸游告誡子女:“詩為六藝一,豈用資狡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保ā妒咀盂灐罚┰娙颂岢觥白鋈恕迸c“做詩”合為一體的觀點,成為文藝創作經典理論,為后世推崇與奉行。
勤儉廉樸是陸游的家風。他常帶著孩子們去小園種菜,自食其力。詩曰:“一飽何心慕萬鐘,小園父子自相從。盤餐莫恨無兼味,自繞荒畦摘芥菘”(《園中晚飯示兒子》)。長子要去做官了,父親告誡他要關切民生疾苦:“知汝彈冠意易闌,苦貧未免覓微官;稵團巷口殘燈火,愁絕霜風十月寒”(《示子虡》)。次子任吉州吏時,父親再三叮囑他要清廉為政:“汝為吉州吏,但飲吉州水;一錢亦分明,誰能肆讒毀”(《示子龍》)?
將自己的生命體驗傳遞給下一代,陸游是責無旁貸的。他說:“萬卷雖多當具眼,一言惟恕可銘膺”(《示子坦》);“不如意事何窮已,且放團欒一笑休”(《秋夜示兒輩》);“良時不可失,苦語直須聽”(《示孫元敏》);“窮達真兩忘,生死付一貫”(《與兒輩小集》)。
即便是兒女私情,陸游與唐琬的故事可歌可泣,沈園就是最好的見證。陸游27 歲寫下《釵頭鳳》詞,一直到84 歲所吟《春游》詩,其中幾度重游沈園,念念不忘親人,一生執著愛戀。且看這些詩句:“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斷腸”;“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沈園》)。讀此,誰能不動情,乃至催人淚下嗎?
道家之閑逸
陸游生性瀟灑,他是“野鶴駕九天之風”,風流倜儻。“向雖作吏半山林”,擅長靈魂解脫與精神超越。詩人逍遙在江湖,享受無際的閑逸。真是一派道風,飄然天外。
陸游字務觀?!读凶印罚骸巴庥握?,求備于物;內觀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備于物,游之不至也?!钡兰摇肚屐o經》:“外觀其形,形無其形;內觀其心,心無其心。”陸游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詩人,給予我們全新的人生啟迪——“以出世之心,成入世之事。”人生之游:既要“游身”以成功名事業,亦須“游心”以達精神境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放翁與莊子心心相印,詩中多有道家的經典詞語,其余味無窮。
陸游《鵲橋仙》:“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祝。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贝嗽~是諷刺當時那些被名牽利絆的俗人?!皾O父”一詞源自莊子的《漁父》,說的是隱士,贊揚“今漁父之道,可謂有矣,吾敢不敬乎!”他通過“漁父”對孔子的批評,并借此闡述了“持守其真”、還歸自然的主張。所謂真,就是“受于天”,主張“法天”、“貴真”、“不拘于俗”。
陸游《泛舟湖山間有感》:“我似人間不系舟,好風好月亦閑游”。他有四五千首之多的紀游詩,蘊含之豐富、深廣,簡直無可估量。這個“不系舟”的典故即是莊子《列御寇》:“巧者勞而知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虛而敖游者也?!边@是比喻自由而無所牽掛的那種心靈狀態。
陸游詩云:“沛然要似禹行水,卓爾孰如丁解牛?!保ā妒咀禹病罚┧澝溃捍笥碇嗡?,因勢乘利而疏導,方能泰然處之;庖丁解牛,順其自然而分析,方能游刃有余。二者代表生命的至高境界,不可不學。尤其是處于困厄之中,必須善于化解與超脫。“解牛”來自《莊子. 養生主》》:“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p>
陸游養生的主導思想——“灼然由我不由天”。此語原自《老子》的“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以及道家《西升經》的“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他告誡世人要“愛身”,不要“作孽”,其《養生》詩曰:“愛身過拱璧,奉以無缺虧。孽不患天作,戚惟憂自詒。”
“氣”,即人體內的元氣或曰正氣,道家視之為人體生命力與抗病力的總稱。陸游以詩為證:壯年時的“中原北望氣如山”,老年時的“老夫壯氣橫九秋”。他的養生之道就是“養氣不動真豪杰”,“氣與秋天杳”。練習靜坐中,蘊氣要做到“凜凜春冰履,兢兢拱璧藏。”
陸游的《自贊》是:“野鶴駕九天之風,澗松傲萬木之春。遺物以貴吾身,棄智以全吾真?!边@是在陸游第二次被罷官之后,當年那種“萬里覓封侯”的理想已破滅,正如他在《一落索》這首詞里所寫的:“識破浮生虛妄/從人譏謗/ 此身恰似弄潮兒/ 曾過了千重浪。/且喜歸來無恙/一壺春釀/雨蓑煙笠傍漁磯/應不是封侯相?!钡牵癜僚c飄逸的詩心并未因之稍減,他不沉溺物欲,以保持自身的高貴;又不經營心智,以使自己成為“全真”的人。
陸游是一個典型的“風月”詩人,曾因為“嘲詠風月”而受到朝延的罷黜,成為宋代文壇上一樁著名的冤案。不妨讀讀這些詩句:“風生云盡散,天闊月徐行”;“月能從我醉,風欲駕人仙”;“溪漲清風拂面,風落繁星滿天”;“庭花無影月當午,檐樹有聲風報秋”;“入門明月才堪友,滿榻清風不用錢。”一個人有兩只眼睛,既要關注人生,也要關注自然——“風”能舒神朗體,“花”能賞心悅目,“ 雪”能凈胸暢懷,“月”能怡情愜意。
陸游懂得醫道,擅長的是一種“心術”,即特殊的精神療法。世人有形形色色的“心病”,僅靠藥物是不行的,還得試試陸游留給我們的“靈丹妙方”,保管有效。比如:治愁方——吟詩,卻老方——讀書,避禍方——清廉,消暑丹——心靜,長壽丹——獨眠,游仙丹——愚頑……這些千百年以前就流行在民間的醫道俗理,就是寶貴的“非物質遺產”。
陸游創造著生命的奇跡,他長年隱居在稽山鏡水,風流瀟灑作人中之仙。時而他是“天仙”:“從今去、任東西南北,作個飛仙”(《大圣樂》);時而他是“地仙”:“細思上界多官府,且作地行仙”(《烏夜啼》);時而他是“水仙”:“拈棹舞,擁蓑眠,不作天仙作水仙”(《漁夫》)。其“游仙”之樂,好不自在!
由此可見,陸游所傳承的文化精神,正是以儒道學說為代表的“國學”。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