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賦四大家——相如揚雄,班固張衡
張衡
公元78年—139年,東漢偉大科學家、文學家。字平子,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縣石板橋鎮)人。生于官僚世家,父早亡,祖父張堪曾任蜀郡太守。永和四年,積勞成疾而卒。
作為一位文理兼修的大家,以科學家身份名垂后世的張衡,同時又是一位重要的文學家,作品具有獨創性,尤長于詩賦。張衡17歲時離開家鄉,出外游歷,訪師求學,到達當時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的西漢故都長安,后來又在京師洛陽居住五、六年。沿途的山川風物、歷史古跡,以及參觀京城太學和結交文人學友,大大豐富了他的閱歷、開拓了他的視野,為之后創作《二京賦》打下基礎。東漢永初元年,29歲的張衡“精思博會,十年乃成”《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二京賦》在模擬班固《兩都賦》的基礎上,注入新鮮內容,特別對封建統治者的窮奢極欲進行了諷刺,警告統治者不要樂極生悲,不要結怨于民,牢記“水所以載舟,水所以覆舟”。此外,張衡的小賦具有抒情的特點,打破了漢賦敷陳描寫的老一套,將漢賦從長篇大論的堆砌文字轉變為抒發心靈的短小篇章,為后來魏晉抒情小賦的大量出現打下了基礎。
《二京賦》外,另著有《南都賦》、《溫泉賦》、《歸田賦》、《思玄賦》、《四愁詩》等名篇,今人張震澤注有《張衡詩文集校注》。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