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此詞為作者紹圣四年(1097)貶謫郴州時旅店所寫。詞中抒寫了作者流徙僻遠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鄉(xiāng)的悵惘之情。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描寫了詞人謫居郴州登高悵望時的所見和謫居的環(huán)境,但景中有情,表現(xiàn)了他苦悶迷惘、孤獨寂寞的情懷。下片以抒情為主,寫他謫居生活中的無限哀愁,他偶爾也情中帶景。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寫夜霧籠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樓臺茫茫大霧中消失;渡口被朦朧的月色所隱沒;那當(dāng)年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霧障,無處可尋了。當(dāng)然,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為緊接著的兩句是“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詞人閉居孤館,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從時間上來看,上句寫的是霧濛濛的月夜,下句時間又倒退到殘陽如血的黃昏時刻。由此可見,這兩句是實寫詩人不堪客館寂寞,而頭三句則是虛構(gòu)之景了。這里詞人運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為情而設(shè),意味深長?!皹桥_”,令人聯(lián)想到的是一種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霧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產(chǎn)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聯(lián)想,而如今朦朧夜色中迷失不見了:“桃源”,令人聯(lián)想到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一片樂土,而如今人間再也找不到了。開頭三句,分別下了“失”、“迷”、“無”三個否定詞,接連寫出三種曾經(jīng)存過或人們的想象中存過的事物的消失,表現(xiàn)了一個屢遭貶謫的失意者的悵惘之情和對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眱删鋭t開始正面實寫詞人羈旅郴州客館不勝其悲的現(xiàn)實生活。一個“館”字,已暗示羈旅之愁。說“孤館”則進一步點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單。而這座“孤館”又緊緊封閉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間的詞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時此刻,又傳來杜鵑的陣陣悲鳴;那慘淡的夕陽正徐徐西下,這景象益發(fā)逗引起詞人無窮的愁緒。杜鵑鳴聲,是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游子歸思的意象。以少游一個羈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館,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聽到的是杜鵑啼血,所見到的是日暮斜陽,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