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入詩刻畫人物,鮮活飽滿
數字入詩用來刻畫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活飽滿。如杜牧的《贈別二首(其一)》:
婷婷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這首詩是杜牧贊美一位歌妓的姿容美麗的。首句中的“十三余”,是“婷婷裊裊”歌妓的芳齡。此句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讀者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第二句中的“二月初”雖指春花,但顯然是以花比人。以二月初的豆蔻比少女的嬌嫩,以它在春風中搖曳的嬌姿比少女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這種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詩人寫這首詩時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對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識的一位揚州的歌妓。所以他在第三句提到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的“十里”長街“揚州路”。詩的最后一句“卷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詩中未明說,但讀者已完全能意會了。
白居易在他的名篇《琵琶行》中,多處巧用數字,把詩中人物形象塑造得楚楚動人,真實可信?!扒救f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笔恰杜眯小分忻鑼懪门鰣龅脑娋?,這“千”、“萬”、“半”寫出了琵琶女不愿露面、十分羞赧的神態。琵琶女有嫻熟的技藝,有絕世的容姿,卻有悲涼的身世。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她不想見人,“千喚萬喚”才肯“出來”,并不是在拿身份、擺架子,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淪落之恨”,不便明說,也不愿見人。詩人正是抓住這一點,用“琵琶聲停欲語遲”、“猶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寫,逼真地描繪了她的出場之態,表現琵琶女的難言之痛。“轉軸撥弦三兩聲”,寫琵琶女校弦試音,“三兩”將琵琶女彈奏技巧的純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使得你耳中猶有“琵琶聲”在回蕩。曲終了,藝女用撥子對著琵琶的中間用力一劃,“四弦一聲如裂帛”,四根弦同時發聲,象撕裂了絹帛,多么生動、逼真、形象!在通過琵琶女的自述交代琵琶女身世時,作者也用了數字,如:“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這些數字的運用,不僅使女主人公當紅時的形象塑造得異常生動真實,而且對她后來由于年老色衰、被繁華的生活拋棄、只好在江面上只身守空船的形象也是一個很好的反襯。
妙用數字刻畫人物,白居易的《長恨歌》中也有不少佳句,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边@簡直就像電影里的一個特寫鏡頭,在一瞬間,鏡頭由遠拉近,楊玉環的花容月貌非常張揚地一閃,頃刻之間,皇宮里所有的宮娥嬪妃都黯然失色!詩人用非??鋸埖氖址?,反襯出楊玉環的傾城傾國之貌。正因楊玉環有如此的綽約風姿,難怪乎能起到“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的效果。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