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養廉
主簿正廳上方是“儉養廉”,是說要嚴格要求自己,以一個“儉”字廉潔自己的操守和形象,從而留得清白在人間。
“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子說他平生有“三寶”,其中之一就是“儉”;孔子也大力提倡“節儉”,反對奢侈;諸葛亮曾以“儉以養德”教育其子;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也著力論述了“儉”之于一個人厚德立業的極端重要性。先賢們何以不厭其煩地對“儉”字大做文章呢?因為,智慧的他們通過大量血淋淋的事實深切地認識到,“奢”是萬惡之源,只要放出這只猙獰怪獸,必禍患無窮。人都有七情六欲,都有貪婪的種子深埋在心底,這也是君子要日參省乎己的深刻原因。商紂王并非一個庸人,更非一個笨人,而是一個資質非常杰出的君主,可是卻成為遺臭萬年的亡國之君。究其原因,就是一個“奢”字鑄成這一大錯。西晉的石崇,由于把“奢”字看得比天還大,在荊州刺史任上公然做強盜,從而積下大量不義之財,他的奢侈令人發指,連皇帝司馬炎都遠遠比不上他,最后的結果就是被夷滅三族。
晚清名臣曾國藩對此有極深的體悟,并且堅持了一生。他每餐只用蔬菜一品,絕不多設,被呼之為“一品宰相”。年輕時添置的一件馬褂,穿了30年,還像新的一樣。老家祖屋,已經100多年了,殘破程度可想而知,其弟曾國荃覺得家中人口增多,便另建了一幢新房子,曾國藩聞知,大為惱怒,至死也未搬進新屋。
曾國藩在家書中,屢屢告誡子侄“以奢為尚,漫無節制,此敗家之氣象也。”“勤苦儉約,未有不興,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之所以如此諄諄以告,是因為他深知,嚼得菜根,百事可做。守住一個“儉”字,便可以立于不敗之地。而貪圖物欲奢華,居江湖必為盜,居官衙必為賊,絞盡腦汁,巧取豪奪,最終必定會身敗名裂甚至禍及子孫。與之相比,清清白白一生,堂堂正正一世,萬古流芳的廉潔之吏,不知要清醒睿智多少倍。
在專制、閉塞的封建社會,竟能膜拜、倡行這樣富有遠見和政治智慧同時也極具儒家“仁政”、道家“無為”思想的“三字經”,而且還有那么多的有識之士終身篤行踐履,這個令人驚嘆的歷史現象無疑值得后人去省察、借鑒與深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